道地药材川佛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川佛手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栽培及采收加工、质量特征及包装、标志和标签、运输及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川佛手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T/CACM 003-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00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003-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道地药材Daodi-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T/CACM 003-2016 定义3.1]
3.2 川佛手Chuan Foshou
产于四川省东南部、重庆市的栽培佛手药材。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来源于芸香科柑橘属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
4.2 形态特征
不规则分枝的灌木或小乔木。
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红色,茎枝多刺,刺长达4cm。
单叶,稀兼有单身复叶,则有关节,但无翼叶;叶柄短,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3~6cm,或
有更大,顶部圆或钝,稀短尖,叶缘有浅钝裂齿。
总状花序有花达12朵,有时兼有腋生单花;花两性,有单性花趋向,则雌蕊退化;花瓣5片,长1.5~2cm;雄蕊30~50枚;子房圆筒状,花柱粗长,柱头头状,果椭圆形、近圆形或两端狭的纺锤形,重可达2 000g,果皮淡黄色,粗糙,甚厚或颇薄,难剥离,内皮白色或略淡黄色,棉质,松软,瓢囊10~15瓣,果肉无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黄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气;种子小,平滑,子叶乳白色,多或单胚。
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5 历史沿革
本品始见于唐代《本草拾遗》:“枸橼生岭南,柑、橘之属也。
其叶大,其实大如盏,味辛酸”。
宋代《本草图经》云:“枸橼,形长如小瓜状,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浓,白如萝卜而松虚。
”、“今闽广,江南皆有之。
彼人呼为香橼。
”宋本草对佛手的原植物形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宋代《证类本草》云:“枸橼生岭南,大叶,甘桔属也。
子大如盏。
”
明代《本草纲目》:“枸橼产闽广间。
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
植之近水乃生。
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
有长一尺四、五寸者。
皮如橙柚而浓,皱而光泽。
其色如瓜,生绿熟黄。
其核细。
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
明代《本草纲目》:“枸橼产闽广间。
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
植之近水乃生。
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
有长一尺四、五寸者。
皮如橙柚而浓,皱而光泽。
其色如瓜,生绿熟黄。
其核细。
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
明代《滇南本草》曰:“香橼,河南、湖、广、浙、闽咸有之。
其实如橘柚而大。
至滇中则形锐益大,有尺许长者。
”
清代《本经逢原》开始将佛手与枸橼分开,“柑橼乃佛手、香橼两种,性温相类,故《纲目》混论不分。
盖柑者,佛手也,专破滞气……橼者,香橼也,兼破痰水。
”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枸橼……宋图经始著录,即佛手”。
这证明古之枸橼即今之佛手。
2012年版《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记载:“主产重庆江津、万州、涪陵,四川合江、宜宾、内江、乐山等地产者称‘川佛手’……以重庆江津和广东高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
传统以川佛手品质最佳,为四川、重庆地区传统的‘地道药材’之一。
”
2014年版《中药大辞典》记载:"习惯认为四川产的佛手品质最优。
”
上述历代本草对佛手的形态、果实特征,以及开花结实、采收季节的记载与当今佛手的描述基本一致,而至宋代起记载的“香橼”和“枸橼生岭南”中的“枸橼”,以及明代“佛手柑”即今之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Swingle),其中川佛手以重庆江津为其道地产区。
川佛手历史沿革见表1。
表1川佛手历史沿革表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6.1 道地产区
四川沐川、犍为、宜宾、泸州、攀枝花;重庆云阳、开县、合江。
6.2 生境特征
佛手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严寒、怕冰霜及干旱,耐阴,耐瘠,耐涝。
以雨量充足.冬季无冰冻的地区栽培为宜。
最适生长温度22~24℃,越冬温度5℃以上,年降水量以1000~1200mm最适宜,年日照时数1200~1800小时为宜。
适合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中生长。
其中川佛手多分布于四川东南部、重庆市,海拔在400~700m的丘陵地带,尤其在丘陵顶较多,重庆江津和四川东南部的沐川等地的地形多为山地丘陵,且越冬温度超过了5℃,雨量充足,十分符合川佛手生长所需。
7 栽培及采收加工
7.1 栽培方法
一般用抨插法繁殖,栽培3~5年开始结果.初次栽培一般用整瓜育苗,将种瓜包在塑料袋里,置于15~20℃的场所催芽,当种瓜长出较多的根系、顶端见芽后,即可播种育苗。
在育苗过程中,尽量少浇水,控制好湿度,温度应保持在 20~30℃,育成大苗,一次栽培可生长 10 多年,长的可达20~30 年。
为方便佛手瓜上架,多在地中栽插水泥桩。
采用大苗带土栽培,栽于窝中的表土层,浇足定根水。
一般每亩定植 30~40 株。
7.2 采收加工
佛手瓜从播种至开花结果需 80 天左右,雌花开花后 15~20 天,果实重达250~500g,即可采收嫩果。
在花后 25~30 天,瓜皮由深绿色变为浅绿色时可采收留种瓜和商品瓜。
佛手瓜的采收期40~50 天,要分批采收,7~10 天采收 1次。
采收时应用剪刀从瓜柄处剪下,避免伤及瓜蔓。
8 质量特征
8.1 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佛手的所有质量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