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教学案例

作文教学案例

作文教学案例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所在,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作文教学案例范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作文教学案例范文一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

诸如:1 作文脱离生活。

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2 教师包办。

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完全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权。

3说写脱节。

学生作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断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一密切相关的统一体。

新课程标准的启动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更新观念,锐意创新,注重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表现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但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浅,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可多见,如要求学生写感人的事,学生就会写“奶奶雨中送伞”、“父母送子就医”、“教师挑灯备课”,等等。

甚至更令人怀疑的是,这些事例的描写,也许是家长小时候教给学生的。

总之,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为什么学生一碰到作文就无从下笔呢?读了那么多年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

“体验的缺失”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我校在XX年承担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省级立项课题,需要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体验教学”,处处让学生有所“体验”,在“体验”中更好的成长。

课前序曲:课前打开课件主页,展示本课的教学内容、过程和有关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跟着唱。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歌曲和美的画面开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

图片内容是母亲与孩子的温馨画面,小时候母亲抚养教育我们,母亲老了,我们应该赡养她,给她擦脸洗脚。

新课导入:1、上课后问学生《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转入“新课导入”页面,展示《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剧情简介和视频片段。

2、观看后探究问题:大雨天妈妈找不到儿子,有怎样的表现?找到儿子,看到奄奄一息的儿子,妈妈又有怎样的表现?当儿子被他的爸爸抱走去看病时,母亲又有怎样的行动?你觉得电影中的妈妈对儿子怎样?我们有没有被感动?3、教师导入:应该说,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和电影中小强的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他们也同样的伟大。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以“感受母爱,体验真情”为主题进行一次心灵之旅。

母亲是我们最亲密的人,也是最爱我们的人,我们写文章首先应该写写母亲。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对母亲的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好不好?[设计说明]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妈妈对儿子爱的表现,在观看中感动起来,唤起他们热爱妈妈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范文引导:打开“范文引导”页面。

1、例文一。

阅读例文《妈妈的唠叨之歌》。

探究问题。

①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②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妈妈这一特点的?③常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得出结论:我们要善于观察母亲,发现母爱,把观察、发现到的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出来。

2、例文二。

阅读例文《母爱》。

探究问题。

本文作者在什么时候感受到母亲是非常爱她的,从而被母爱深深地震撼着?得出结论: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通过细致地描写,真切地加以表现。

3、例文三。

阅读例文:《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探究问题。

①同学们找找看,你认为什么地方最感人?②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最深切的体会到母爱,从而值得她为母亲感动一生?③想一想,如果这位小作者不善于感受生活,听到姑姑的话仍然漠然置之,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能写出这样感人的文章吗?④这段文字也运用了一些描写,但为何更为感人呢?得出结论:我们要从平凡小事中感受、体验母爱,把自己深切体验过的感情,如实地表现出来。

4、总结归纳三篇例文的启示。

[设计说明]这部分设计了三篇例文,让学生在欣赏、阅读、探究、思考别人亲情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明确写出对母亲亲情的三种方法。

注重可操作性教学,整个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联系自身:1、进入“联系自身”页面,欣赏歌词《母亲》,了解在生活中母亲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

2、教师总结: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饱含着深爱。

汪国真在《母亲的爱》这首诗中写到: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我们可以走的很远很远/却总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是的,母亲的爱已渗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而我们总是在母亲的心里被牵挂和惦记。

看来,母爱需要提醒,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当然更需要表达。

每一位母亲都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回味绵长的华章。

同学们,回忆一下吧,打开你尘封已久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想想妈妈曾经为你所做的一些事情,你就会感到幸福,你就会心存感激的,你就会有写作的激情和渴望,你就能抒写出对母亲的真情。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3、学生当堂练笔。

学生快速思考母亲对自己的爱并在网上进行交流。

4、跟老师立下爱母亲的誓言。

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今天在这里立下的誓言,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设计说明]在欣赏了别人的亲情之后马上抓住灵感进行自我感悟,当堂训练。

网上交流便于信息的反馈,能更好地检测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学生最动情的时候,让他们立下爱母亲的誓言,表表爱母亲的决心。

作业布置:打开“表达母爱”页面,布置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

2、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写出母亲对你的爱。

3、课外搜集相关资料。

另外推荐阅读有关母爱的文章,友情链接相关网址。

[设计说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把作业留到课后,让学生通过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进一步去阅读、感悟和写作,既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又更利于他们写出真正的真情作文。

另外,母爱是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感悟的,只有在生活中真正理解、关心、热爱母亲,才是对母爱最好的表达。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学语文,还要教学生学做人,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课堂尾声:1、进入“课堂尾声”页面,播放满文军表达母爱亲情的歌曲《懂你》。

2、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

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爱母亲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

[设计说明]在表达母爱亲情的歌声中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

结尾点明本课教学的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附:学生例文妈妈的唠叨之歌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

清晨,她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小懒虫,快起来,太阳都晒在屁股上了。

”你看,一大清早,就把我的好梦给搅了。

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点吃,别噎着了。

……”真受不了,刚想去上学,妈妈又跑过来,递上一件衣服说:“快穿上,着凉了怎么办?”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在喊:“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上课……”这些,我都背出来了。

晚饭时,妈妈又唱了:“快点吃,吃完了快点写作业,早点……”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

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

这个主题的课堂教学我分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第二节课可以通过例文与自己的文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第三课时同学们互相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

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

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作文教学案例范文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令人最苦恼的莫过于学生的作文教学,这是一个我执教的差班,共有21名学生,各科成绩普遍很差,这些学生平时写作文字数总在四百字左右,所写内容单调乏味,不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平铺直叙较为简单的生活、学习事件。

为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作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增强学生的信心,力求拓展学生作文的思路,引导学生自由写作,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面对这些基础并不好的学生,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这次作文的要求,读几篇范文,然后叫他们写作,这样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即兴说、想说爱说,让他们通过畅所欲言萌发写作的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于是我就选取了“兴趣”这个话题。

作文课上,当我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时,突然有两个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打打闹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