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适应症】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严重乳头肌功能障碍
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不稳定性心绞痛
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高风险病人
心肌梗死后或心肌缺血引发的顽固性心律失常
【禁忌证】
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3.周围血管病变 ( 导管插入有困难者) 。
4.不可逆的脑损害及晚期心脏病无手术适应证者。
5.心脏已停搏、心室颤动及严重低血压, 经药物治疗后收缩压仍<45mmHg
者, IABP无效。
【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1)向患者和 ( 或) 家属解释操作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取得最近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如血象、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
(3)建立并保持静脉输液通路。
(4)贴好心电图监测电极并与反搏机相连接。
(5)药品准备: 消毒用碘伏、 1%利多卡因、肝素盐水及各种抢救药品。
(6)X线透视机、除颤器、监护仪等各种急救设备及消毒巾、纱布等。
(7)打开反搏导管包, 内含所有必须的穿刺针、引导钢丝、连接管、注射器及三
通等。
2.IABP导管插入方法常规方法穿刺股动脉, 插入鞘管, 注入肝素5000U,
然后沿导引钢丝送人气囊导管 ( 送人前需先抽空气囊内的气体) , 在X线透视下将
气囊导管尖端送至胸降主动脉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远端 ( 胸锁关节下方) , 若无X线
透视条件, 导管插入长度可经过测量胸骨柄至脐再斜向股动脉穿刺点的距离估计,
导管到位并固定后, 与反搏泵连接, 开始反搏。
3.反搏机的操作及调节 ( 不同厂家生产的反搏机使用方法不同, 请详细阅
读有关说明书) 。
开始反搏后应观察压力波形是否满意。
现代的反搏机一般可由
心电图或压力波形信号自动触发气囊的充气和排空, 必要时可人工调节气囊充放
气时间, 首先调节充气时间使之恰好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时( 即主动脉内压力波形
重搏波切迹处) , 然后调整放气时间, 最终使气囊辅助的反搏增强压超过非辅助动
脉收缩压, 而辅助主动脉舒张末期压低于非辅助舒张末期压5~15mmHg, 以达到
理想的反搏效果。
窦性心律心率80~llO/min时球囊反搏最为有效, 当心动过速心率>110/
rain时球囊泵频率可降压1"2( 即2次心跳反搏1次) 。
4.药物辅助治疗及护理应注意补充血容量 , 继续应用皿管活性药物。
肝素
静脉滴注 700~ l000U/h( 需监测 aPTT, 调整熙素剂量 , 使 aPTT维持在对照值
1.5~2倍 ) ; 或用低分子肝素, 每12h皮下注射1次。
严密观察各项生命特征和血
流动力学参数, 神智状态、尿量、血气、下肢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
【并发瘫及其预防和治疗】
1.肢端缺血缺血一般由于血栓脱落、球囊导管阻塞和周围血栓形成所致。
表现下肢疼痛、变凉、苍白, 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发现缺m表现须及时
处理, 拔出球囊导管 ( 必要时换至另侧血管) , 取蹦血栓或栓子或行血管重建术。
预
防血栓的发生主要在于使用适量肝素抗凝, 拔出导管时局部喷出少量斑液。
2.血栓形成和栓塞可栓塞肾动脉、脑血管、肠系膜动脉和周围动脉。
血栓
形成或栓塞可能是导管血凝块直接播散的结果, 适当的肝素化可减少或预防这一
并发症。
球囊导管在动脉内必须始终处于搏动状态, 停止反搏剡应立即拔除导管。
其治疗取决于栓塞的部位及临床表现, 必要时须拔出反搏导管。
3.动脉损伤或穿孔在导管插入过程中必须轻柔操作, 以预防萁发生。
4.主动脉夹层可表现背痛、左右侧肢体脉搏和皿压不对称、肾功能减退、胸
痛加剧或神经系统症状。
症状体征经常不典型, 临床上有时难以确定。
如在插管
过程中遇到阻力, 应怀疑此并发症。
如临床表现及X线透视所见怀疑反搏导管在
主动脉内膜下层, 应立即停止反搏, 拔除导管, 并给予相应治疗。
为预防萁发生, 导
管插入时遇有阻力切不可强行推送 , 应在引导钢丝引导并在X线透视下推送导
管。
5.感染插管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 插管部位每天换药, 观察伤口, 反搏时间
较长者,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出血、血肿可局部压迫, 并注意肝素剂量和血小板计数。
7.血小板减少症与反搏时间有关, 停止反搏后多可恢复至正常, 除j艮蔓盘
严重, 否则不必输皿小板。
股动脉穿刺置管术
【适应证】
经动脉途径进行的各项导管检查及治疗。
【禁忌证】
1.穿刺部位感染。
2.穿刺置管处血管闭塞或严重病变。
3.其它禁忌证分别见各项导管检查和治疗。
【操作方法和程序】
1.基本操作方法
(1)局部消毒: 采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2)局部麻醉: 采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3)穿刺和置管。
2.动脉穿刺和置管
①穿刺点的选择: 选择搏动最强侧的股动脉作为血管入路。
如果两侧腹股沟
处股动脉搏动相当, 则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
如果股动脉在l周内曾被穿刺过, 最
好使用对侧股动脉。
穿刺点应选择在股横纹下方约2cm处, 股动脉搏动正下方。
②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先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 然后沿穿刺方
向进穿刺针, 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 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
每
次注药前先回抽
注射器, 证实无回血后再行注入。
以后边退针边注入, 以逐层麻醉皮下组织。
③左手三个手指保持一条直线置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穿刺针
与皮肤成30。
~45。
角, 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 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
时, 即可刺破蛊管, 觅搏动性盥流从穿刺针喷出, 缓慢送入导引钢丝, 退出穿刺针,
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 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并发症】
(1)出皿与血肿。
(2)感染: 穿刺点皮肤的感染会引起局部红、肿、热、痛, 重度感染会导致菌血症
甚至感染性心内膜炎。
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及相应的心脏体征。
(3)血管损伤。
①动脉夹层
②血管破裂: 包括动脉主支( 髂动脉、腹主动脉) 及其分支的破裂。
患者会出现
腹腔及盆腔内出血及血肿, 严重时哥导致失撒性休克。
③假性动脉瘤: 血肿在动脉穿刺处与动脉腔相通, 收缩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