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著名心理学大师

世界著名心理学大师

世界著名心理学大师2009-02-06 19:06心理学巨人:弗洛伊德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教育心理学大师:皮亚杰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行为主义大师:斯金纳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心理学家:西蒙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创立人类动机理论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心理学巨人:弗洛伊德在近一百年的人类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犹太人,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三个人就是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本世纪世界名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早在二十年代,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

他的学说接触了传统心理学较为忽视的潜意识,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使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加深了,以至他的学说在文学、医学、哲学等方面都引起了反应。

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

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

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

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

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

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

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

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

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

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

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幼时身体虚弱,四岁才会走路,五岁患严重肺炎,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

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为眼科和内科医生,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1914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

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在1922年至1930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

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

1934年定居纽约。

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主要著作有:<<神经症的性格>>(1974,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理解人类本性>>(1957,1918)、<<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71,1919)、<<生活的科学>>(1969,1927,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台湾中译本名为<<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1960)、<<神经症问题>>(1964,1932)等。

教育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

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皮亚杰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自幼聪慧过人,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1915年和1918年相继获得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生物学)学位。

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

1921年经克拉帕雷德推荐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41年升任教育学院院长,并先后执教于纳沙泰尔、日内瓦、洛桑和巴黎等大学。

曾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和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还长期担任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局长(1929~1967)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之职。

他还是瑞士<<心理学杂志>>主编及日内瓦的<<心理学文库>>、巴黎的<<儿童>>与<<辩证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探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1955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直至去世。

皮亚杰曾被哈佛、巴黎、布鲁塞尔、剑桥、耶鲁、坦普尔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获得埃拉斯穆斯、巴尔赞、桑代克等多种科学奖。

皮亚杰一生发表500多篇论文和50多部专著。

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行为>>(1963,1923)、<<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8)、<<儿童的道德判断>>(1965,1932)、<<智慧心理学>>(1962,1950)、<<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等。

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桑代克作为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桑代克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于1895年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

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

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以《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在该校教育学院工作40年,先后任教员(1899)、副教授(1901)、教授(1903),于1940年退休。

1942年又回哈佛大学任詹姆斯讲座,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直到1949年去世。

桑代克的著作很多,有50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巨著和专著。

主要著作有《动物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1914)、《智力测验》(1927)、《人类的学习》(1931)、《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人类与社会秩序》(1940)等行为主义大师:斯金纳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坚持华生S-R的公式,研究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操作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创制斯金纳箱,发明著名的教学机器,设计程序教学方案,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

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再入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成为著名心理学家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1886~1968)的学生。

193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五年时间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副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总署服役,采用操作条件作用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和鱼雷。

1945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在该校共任教二十余年,直至1970年退休。

1958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美国政府授予他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赠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被认为是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斯金纳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等。

此外,还有小说《沃登第二》(1948)、《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王映桥等译,1988)等,曾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

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一种与华生思想更为密切而不同于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赫尔逻辑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即以排除内在心理历程、只研究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为特征的操作行为主义(operant behaviorism),又称为描述行为主义(descriptive behaviorism)、激进行为主义(或彻底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

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心理学家:西蒙美国科学家,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之一。

他和纽厄尔共同提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开辟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心理的新取向,推动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西蒙有个中国名叫司马贺,他生于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

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在伊利诺理工学院担任政治学教授多年。

从1949年开始,一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和电脑科学教授。

西蒙是美国心理学会、经济学会、社会学会等六个学会的特别会员。

1968~1972年任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

在心理学、电脑科学、信息论、人工智能、组织管理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均有很高造诣。

在50年代,西蒙和纽厄尔等人共同创建了信息加工心理学,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