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 第4讲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功能(难点增分课)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 第4讲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功能(难点增分课)
种群
甲乙丙 丁 戊
同化量(102 kJ/m2) 7 50 20 0.98 500
种群
甲乙丙 丁 戊
同化量(102 kJ/m2) 7 50 20 0.98 500
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
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
[答案] B
确定生活范围
[例 2] 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
食物链中,如果食蚜蝇要有 5 m2 的生活面积才能满足自身的
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
A.5×103 m2
B.5×104 m2
C.53 m2
D.54 m2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则为 5×5×5×5
3.某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两种分析方法
二、碳循环过程(填空) 1.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或化能合成 作用。
(2)碳返回无机 ab..生分产解者者、的消_分_费_解_者作__用的___呼实__吸质__作是_用_呼_ 吸作用 环境的途径 c.化学燃料的燃烧
2.模型法判断碳循环中的各种成分 (1)先找出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一个为生产 者,一个是大气中的 CO2 库。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大气 中的 CO2 库。 (2)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箭头都指向的是分解 者,剩余的成分为消费者。分析如下:
[答案] A
二、正反馈与负反馈 1.正反馈与负反馈比较
项目
正反馈
负反馈
调节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 方式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定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 稳定
实例 分析
2.判断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方法 (1)依据:从调节后的结果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 (2)方法:调节后进回一归步到偏原离有原水有平水→平负反→馈正反馈
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A、B、C 项描述都属
于负反馈调节;D 项描述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D
[第三步 突破高考一个难点题型——得高分] 能量流动类计算题的 5 个常考题型
能量传递效率 10%~20%的应用
确定食物链(网) [例 1] 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 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
模型一
模型一分析:E 为 生产者 ;F、 D、B 都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 A 为 大气中的 CO2 库 。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模型二分析:A 为 生产者;B 为 消费者 ;C 为分解者;
D 为 大气中的 CO2 库 。
模型三分析:A 为 生产者;C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D 为 大气中的 CO2 库 。
模型四分析:A 为生产者;B、C 都为消费者;D 为分解者。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填空)
[第二步 明辨高考二个常设误点——少失分] 一、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 1.能量传递效率 能 量 传 递 效 率 = ( 下 一 营 养 级 同 化 量 ÷该 营 养 级 同 化
量)×100%,约为 10%~20%。 2.能量利用效率 (1)一般指流入最高营养级(或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总
[典例 2] 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性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种群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数量难以继续增大
C.草原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保持稳定
D.水体重度污染导致鱼虾死亡,进一步加剧水体污染程度 [解析] 负反馈调节能使系统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 丁为分解者。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植物提供了 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 为 30÷200×100%=15%;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 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 200+875=1 250(kJ);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 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能量的比值。 (2)一般来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3)有时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以实现能
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典例 1]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 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 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C.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为 1 250 kJ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 向性
第 2 课时 生态系统的功能(难点增分课)
[第一步 重点打牢三个知识基础——保基本分] 一、图解能量流动过程(填空)
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的判断 (1)方法: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 (2)实例: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 摄入量 ;若没有箭头③,则 ①代表的是同化量 。
2.某一营养级指向的能量去向 图甲中能量①(摄入量)=②+③+④+⑤ +兔子中现存能 量;图乙中能量 W1 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 ,等于 A1+B1+C1 +D1 (其中 B1 为现存量)。
传递效率都相等
C.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
少,乙的数量增加
D.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减少
[解析] 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
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构应为:
;若甲与丙无捕食
关系,则食物网为
,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
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205+0050=570=0.798=0.14;甲捕食乙、丙, 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除去甲和丁后,则乙、 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54(m2)。
[答案] D
确定生态系统稳定性
[例 3] 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同
化量分别是 W1 和 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A.W1>10 W2 C.W1<10 W2
B.W1>5 W2 D.W1<5 W2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为 10%~20%,即一 般情况下上一营养级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超过自身同 化量的 20%,如 W1<5W2,则说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已经高于 20%,初级消费者、食物链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受到了破坏,影响了生物的可持续性发 展,因而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