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分析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分析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实践与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第一个发展 时期 二、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第一 个繁荣时期,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其一,士人学者通过家书、家戒的形式教戒子女成 才为善,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家书、家戒,如诸葛亮 的《诫子书》; 其二,家庭教育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出现了《颜 氏家训》这样专门论著家庭教育的著作; 其三,对女子家庭教育也提出了完整的要求,出现 了《女戒》这样专门规范女子言行举止的文字。
Company Logo
评价: 胎教养教一体化的观点,不仅发展了前人 的胎教思想,丰富了古代胎教的内容,也揭示 了胎教的发展方向,与现代胎教理论相一致, 积累了大量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 (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注重母体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3)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注重胎教与母教的结合
Company Logo
三、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略) 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家庭承担学前儿童的教育任务; 2.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权,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3.学前与学校教育有明确的年龄划分; 4.根据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统治者重视,建立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并重 视胎教;
Compan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go
6.明代: “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 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 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 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其母伤则胎 易坠,其子伤则脏器不和,病斯多矣。盲、聋、 喑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 ——万全《辅仁秘科·养胎》
Company Logo
思考题: 1.简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2.保傅之教和乳保之教。 3.评析孙思邈的外象内感说。 5.我国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有哪些?
Company Logo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 发展历史; 2.掌握我国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 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Company Logo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一)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社会公育(原因?) (二)教育内容: 生活劳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宗教教育); 审美教育;军事教育;
Company Logo
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一)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
3.隋唐时期
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系统阐述妊娠脉象, 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并提出“外 象内感”的理论。
4.宋代:“一受孕之后,切宜忌不可食物。”
——陈自明《妇人良方》
5.元代:
“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 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缜密。” ——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
Company Logo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 内容丰富,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我国当 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 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 日。”
Company Logo
三、胎教的理论基础 (一)外象内感说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提出: “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 “外象”,即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 “内感”则指母体内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应; “外象内感”意思是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是始终存 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外界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 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因此胎教要点就是要母亲谨慎对 外界的感受。
Company Logo
二、胎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奴隶社会 中国古代胎教时间很早,西周,建立了胎 教制度,是我国胎教理论萌芽时期。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 教。” ——《列女传》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 不骂,胎教之谓也。” ——《新书· 胎教》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韩诗外传》
Company Logo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二)齐家治国的基础 (三)光耀门楣
Company Logo
二、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1.儿童自身的举止行为方面,如坐、立、行、走、 跪、拜、起居、饮食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2.儿童与家中长辈的关系方面,有“应对、进退 之节” (1)长辈召见之礼 (2)求见长辈之礼 3.儿童养成卫生习惯方面,包括个人卫生和环境 卫生。
(二)母子同体说 元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慈幼论》中提 出这一理论,即“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 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母之饮食起居,尤当缜密。”“子在母腹,母 呼亦呼,母吸亦吸,母饥亦饥,母饱亦饱”。 这种观点认为母亲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情况 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胎教的关键就是如 何创造良好的母体环境,胎教的成败在于母亲 的行为,符合现代医学遗传学和胎教理论。
中外学前教育史
LOGO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 始社会的学前教育形式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 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2.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及我国古代 胎教思想的产生发展历史。 3.掌握我国古代胎教的作用、目的、内容与方法。
Company Logo
(二)封建社会 1.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
“胎病”“癫病,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 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黄帝内经》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 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颜之推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 太子实施教育有明确的分工,保,保其身体, 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傅之德义,即负责培 养道德;师,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即统 治经验的传授。 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他们平时陪伴 在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 母后的部分职责,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 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除三母外,还有乳母, 即奶妈。
Company Logo
(三)生长发育说 北齐徐之才在《胎产书》中提到逐月看胎法, 叙述了胎儿在母体逐月生长发育的过程及形态 特点:“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胎, 四月形体形,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 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 备,日满即产矣。” 这种观点建立在对胎儿生长发育阶段性的认 识基础上,认为讲究胎教时机,认为在胎儿生 长发育的某个时机(3-5个月)施教,将收到理 想的效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Company Logo
3.要讲究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注意起居:保证端正体位,不做危险 动作,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饮食:第一,饥饱有度;第二, 不食邪味; 4.注意胎教和母教结合
Company Logo
(五)古代胎教的局限 中国传统医学以经验为基础,缺乏现代医学 的理论和技术,因此,使其建筑于其上的胎教 理论也具有直观和经验的特点,缺乏科学依据, 甚至充满了迷信色彩,反映了传统胎教理论的 缺陷与糟粕。 “欲生男,宜佩弦执弓矢;欲生女,宜佩韦 施环佩。” “妊妇食兔,子生缺唇。”
Company Logo
评价: 外象内感强调客观环境对胎儿的决定性影 响,肯定了胎儿、母亲、外界环境的整体性和 信息交流,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过于绝对 化,无限夸大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认为胎 儿不仅品德、才能因胎教而定,甚至连相貌、 性别也可由胎教来决定,显然是错误的。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三节 我国古代的胎教
Company Logo
一、胎教的概念 胎教,是指通过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 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良好的 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 周文王母亲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 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周成王母亲太姒怀成王时也实施过胎教,“周 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 宣,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第一种是“成均” ,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对儿童实施公育; 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教育者;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方法----观察模仿和口传身授为主;
Company Logo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思考: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
Company Logo
(三)胎教的内容
1.礼仪德性之教。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2.诗书礼乐之教——“欲子贤能,宜看诗书。” 3.养胎保胎之教。 一是“天之四气所伤:即风伤肝,热伤心肺,湿伤脾, 寒伤肾;” 二是“地之五味所伤:即酸伤肝,苦伤心,甘伤脾,辛 伤肺,咸伤肾;” 三是“人之七情所伤: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 伤肺,恐伤肾。”
Company Logo
二、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一)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圣贤的王位继承人,以保证国家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二)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1.保傅教育制度:建立于殷商,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 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由于它能在太 子周围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太子自幼熏习善良,对未 来培养君主十分有利,故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继承,把 它作为君主教育的有效制度。 2. 乳保教育制度: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 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