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一、判断依据1.高考评价体系的探索文件一: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2016年10月11日)“一体四层四翼”:一体(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考查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文件二: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2018年12月)就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成就如何用、试题谁来命”发表重要意见,力图建构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高考是素质教育的正向指挥棒高考全流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高考内容改革重点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考查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命题要求:强化基础性,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强化综合性,体现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强化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化探究性,考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命题方向: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扭转高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问题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文件三:2017年高考试题分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历史学科改革》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凸显高考选拨功能落实2017年考试大纲调整后的内容要求,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立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依法治国理念,通过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融入试题当中。
2.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学习主题明确、核心素养落地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专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中古时期的世界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选择性必修专题: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西方治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中国建立共和体制的曲折历程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法律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与财税制度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食品生产与社会生活从食品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现代食品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古代的商业贸易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交通与社会变迁水陆交通的变迁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发展医疗与公共卫生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欧洲文化的形成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战争与文化碰撞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这就要聚焦学生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朱汉国:正确价值观:正确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必备品格:政治思想品格、道德人格和史学品格;史学品格:具有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评判思维。
关键能力: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认识需要有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时空观念--认识历史须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对历史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家国情怀--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和人文情怀1,史料实证2,历史解释3.学科考纲的变化依据修改:2018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2019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强调“素质”,突出思想道德。
要求调整:在2018年考纲基础之上,增加“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完善考核目标,提示复习备考中要关注劳动智慧、劳动成果以及劳动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
例题更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部分原为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7题(古代小说),更换为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8题(京剧脸谱):原:有清代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突出对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部分原为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7题(选修4,曹操评价),现更换为2014年海南卷第20题(20世纪20年代美国管理方式的变革):原: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新: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体现选择题考查功能的进一步探索;从关注单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术评价到关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与做法;发挥学科社会功能:探寻历史真相,体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试题的难度可能会适当控制。
总的来看,2019年历史考纲保持稳定。
考虑到高考模式改革的大前提,这种稳定将是近两年的总体趋势;同时,考纲细部的调整体现出历史学科命题紧随时代步伐、强化社会教育功用和关注学科素质的基本趋势。
二、基本趋势1.关注必备知识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主干知识的考查视角分布情况一览表2.突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指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即理论能力、释读能力、时序能力、叙述能力、方法能力、评价能力、论证能力、解释能力等,其中核心是解释能力,是关键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解释能力实际上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又是所有能力的最高表现。
大致上,历史解释应该包含对历史事物的时空定位与沿革、理论思考与批评、历史的叙述与描述、资料性质的判断与甄别、历史的意义等。
历史解释最忌讳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测,空洞的议论。
所谓“学”“识”关系,历史解释主要是“识”的成分。
关键能力是价值观念和历史品格的表达方式,也是学养的一种表现,越是高层级的能力,与价值观念和历史品格的相关性越强。
第一,理解能力(2017年高考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论证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三,批判性思维能力3.重视学科素养4.强调核心价值主干知识转化为必备知识加强美育、劳动教育内容的复习重视三大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例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