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 第9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9 2008年9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Sep. 2008文章编号:1008-8717(2008)09-0026-02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郭 起 华(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客家谚语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谚语所描述的内容,是祖先的处事原则和经验教训之总结,它体现了客家人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重视品行的处世观念、崇文重教的向学观念、报本寻根的伦理观念、团结协作的群体观念、清洁澡世的卫生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客家民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深深影响着客家人。
关键词:客家;客家谚语;价值观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谚语发端于劳动,源于文字之先,是人民群众口头集体创作和世代传承的一种艺术语言。
“谚语作为民众群体意识最主要的表达渠道之一,是洞察民众思想的重要窗口。
”[1]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虽然这些谚语粗野、质朴,但内涵丰富、用词精练、形象生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方言和地域特色。
正如有学者说:“每一种语言都意味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1]作为客家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流传在普通民众口头的客家谚语映射着客家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关于客家谚语的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冯辉岳的《客家谣谚赏析》[2]、何石松的《客谚一百首》[3]两书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价值。
温珍琴通过客家饮食谚语,探讨了客家精神的特质。
[4]卢小燕认为客家谚语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以农为本、安贫乐道等农业文化心理。
[5]总体看来,学术界对客家谚语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因此,本文试从大量的客家谚语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其内涵,探讨客家人的多重价值观念。
一、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客家人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早起三朝当一工(天)”,这一传统美德。
由于战乱、灾荒而不断迁徙,客家人勤劳节俭的精神就是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历练出来的。
又因客家先民的入居地都是在比较贫困的山区,定居山野,“其出入必盘山越岭,习苦耐劳”[6],相对短缺的资源、相对落后的交通,加上当地族群的排斥,要落地生根、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就必须以勤劳节俭的精神去建设自已的家园,开拓一片新天地。
勤俭观中首先是强调要辛勤创业:“想爱(要)光景好,日日巷(起)得早”,“唔怕穷,就怕朝朝睡到日头(太阳)红”。
可见,在客家人的价值观里,勤劳是做人的根本大计,只要抓住勤劳这个根本,做一个勤劳的人,其他一切问题都会相应解决。
客家人还通过大量的客家谚语来教育子弟要以勤为本、树立勤劳的价值观念,如:“田要日日到,屋要朝朝扫”,“廖成的阿官(无能),练成的角子(能手)”。
“有几多晴就有几多雨,有几多甜就有几多苦”,苦与勤是相辅相成的,但客家人坚信“熬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客家人视勤劳为农家最大的美德之一,鄙视懒惰者,“瘸有用,瞎有用,懒人就冇用”。
不勤劳,则会“晓食唔晓动,金山也食空”,因为“天上冇落,地下冇捡”。
客家先民能在艰险丛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立身处世、生存发展,勤劳是重要因素之一。
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富裕,但过生活还得节俭,只有这样日子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这可在客家谚语中窥得一二,如:“一餐省一口,一年省一斗”,“食唔穷,着(穿)唔穷,冇划冇算一世穷”。
“客家可说是比较节俭的民系,尤其是他们的妇女,真是节俭朴素极了。
客家妇女最喜储蓄,最善筹划,预备几年要买屋若干,买田若干,皆以节俭为原则;稍好的衣服,爱惜至极,不肯常穿,鞋袜亦仅于年节或出外作客时稍为穿穿,平常总是赤脚磨沙或稍穿木屐的”[6]。
“大子冇旧衫,二子冇新衫,三子着烂衫”,“平时爱(要)着好,作客冇新祆”,这些谚语是客家人在家庭经济生活中节俭防奢,尽量降低物质愿望,达到俭朴持家,立业永久目的的最好注脚。
客家人的日常蔬菜,大体以家产为限,油盐柴米,不肯稍多花消,“有油唔点两盏火,免得冇油打暗摸”。
男子虽说不像妇女们那样讲究经济,然其算盘也是打得很精的:“宁将有日当冇日,唔把冇时当有时”,“常将有日思冇日,唔到冇时思有时”。
在客家人的概念中“建家”、“居家”必然要节俭,把“节俭”称作“做家”,视两者为等同,“后生唔做家(节俭),老里正知差”,“平时会做家,唔至浴堂做灶下(厨房)”,这些谚语无不体现出客家人节俭的观念。
二、重视品行的处世观念“传统客家伦理精神的血缘根基和心理倾向牢牢地奠定了客家伦理精神的情感主义根基。
恪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客家人把良心、道德评判标准建立在以血缘情感为根基的自然情感平台上,使其道德取向具有浓厚的人情味,普遍客家人都崇尚人情味,离不开人情味。
”[7]客家谚语“食人家一杯水,还人家一碗油”,“有话要跟智人(讲)哇,有食要跟饥人食”,正是客家人崇尚“人情味”的真实写照。
在客家宗族组织中,“利益的本位是家族,因为离开了宗族就无法生存,因而,个人的权利就受到了忽视,本分、听话和服从必须成为天职!维持这样的人群,自然是不能讲利的。
因为讲到利,人就散了,只能讲义!”[8]所以“食人俸禄,工夫做足”,讲义不讲利的观念在客家人中非常普遍。
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客家人有一套又一套的规则,如:“上树上到尾,为人为到头”,“人唔层(曾)到八十八,唔笑人家脚瘸眼瞎”。
众多客家谚语皆对客家人要形成良好的品行作出了描述,“树上企(站)得稳,唔怕树下摇”,“要打当面鼓,唔敲背后锣”,要求族人讲求良心,以道德规范为行为的标准。
杀人伤害、窃盗赌博、败坏家产、游荡非礼等行为均被视为不孝而成为不赦之大罪,这在客家谚语中皆有体现,如:“偷来介(的)锣鼓打唔得”,“贪秆(稻草)食,鼻公贪出血”。
客家谚语中,鼓励子弟争气自强的内容也是信手拈来:“只有上唔去的天,冇过去的唔山”,争气、自强,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也得闯过去。
“唔怕火烧屋,只怕人冇志”,对没有志气的子弟,客家人是鄙视的,“有志成龙,无志成虫”。
客家谚语中的“网烂纲唔烂,人穷志不穷”则告诫客家子弟要有志气,即使人穷,志也不能穷。
三、崇文重教的向学观念崇文重教这一客家人的风尚,早在北宋时期的客家地区就已经遍地开花结果。
一方面是因为客家先民多系中原门户清高者,他们受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熏陶,向存读书为贵之价值观念:“读书爱(要)专心,一字值千金”;另一方面因为客家地区山多田少,耕作困难,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已不足生计。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家贫本是读不起书的,但富有进取精神的客家人不甘心子弟穷,越是贫穷,越是想改变这一贫穷面貌,就越是要子弟读书仕进:“读书肯用功,茅寮里面出相公”。
这便成了客家人坚定的信念,生活的准则,普遍的价值观念。
众多的宗族谱牒均强调宗族的教育要造就知书识礼的后代子孙,并积极鼓励培养族中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得功名宦绩。
族人也以子弟的优异学业成绩为荣,因此宗族组织总是采取各种手段支持和奖励后生向学。
于是“鸡寻食,人求知”,这种崇文重教的风气便在客家山区逐渐形成。
谁能读书,谁就受到家庭、宗族乃至社会的褒扬,反之,则为人所瞧不起:“子弟唔读书,好比冇眼珠”,“三代唔读书,蠢如一只猪”。
不读书便不成人,连猪也不如,所以客家人对子弟是否愿意读书十分看重。
“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客家子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读书才有出头之日的价值观。
无论过去或现在,客家父母再苦再累也要为子女读书成才创造条件,因为他们坚信“家中出秀才,好事密密来”。
四、报本寻根的伦理观念“汉民族本来是安土重迁的,客家人为着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外迁,但远徙始终只是一种暂时的权宜之计,在他们的意识深处蕴蓄的依然是故土难离,叶落归根。
”[9]在客家谚语中,反映客家人这种情怀的谚语比比皆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树高唔离土,叶落爱(要)归根”,这是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客家人因长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在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最为痛切地体验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可贵,因而与汉民族其他民系相比,“命长唔怕家乡远”,客家人对故土的留恋,“离乡唔离腔”的寻根念祖情怀显得特别强烈。
客家谚语“金窝银窝,唔如自家狗窝”都是客家人乡土观念的表露。
“南迁汉民有极强的民族意识,他们总是以中原贵胄、炎黄正宗自诩,把族谱修到中原某郡某望,近乎顽固地坚持夏传统文化,表现出明显的慎终追远和念祖思乡情结。
”[7]为了永远记得自己的根,客家人修族谱十分普遍。
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谁都不忘自已根之所在,本之所依,正所谓“摘瓜寻藤,念祖寻根”。
所以,客家人即使远渡重洋,在异国创建了辉煌家业,成为一方巨富,但他们并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无论发达与否,他们都将故土祖地牢牢记住、代代相传,一有机会,他们便要寻根谒祖,因为“衫爱新,人爱旧”。
正是这种强烈的意识让客家人坚守“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的乡土观念。
“客家人的这类爱乡举动,决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一时表现,而是深深植根于客家民系共同心理底蕴的自觉行动。
”[9]五、团结协作的群体观念客家伦理注重选择群体本位,重视“人心齐,泰山移”以和为贵的群体精神,信奉“天下客家是一家”的团结理念。
由于不断地迁徙、飘泊,客家人每到一地,总是一切从头开始、白手起家,因此必须“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脚踏实地抱成团。
生存环境的恶劣,毒蛇猛兽的侵袭,使他们懂得“众人一心,有钱堪买金;各人一个心,冇钱堪买针”,建立起自己的家园。
正是“鼓破众人擂,墙倒众人推”的群体精神支撑着客家人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迁入地的险恶环境进行生存抗争,共同开拓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客家先民是外来的族群,在迁入地被视为“客”而自成部落的现实环境使他们以血缘为纽带把个体生命联结成生死与共的整体:“家中唔和旁人欺,楼中唔和外人欺”。
每次的迁徙、流落他乡,使客家人深刻体验到战争离乱、民族灾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民族的生存、发展只有靠团结。
因为客家人明白只有形成“独木架桥难行走,众木成排好渡江”的团结精神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
客家人定居地大都比较偏僻、交通闭塞,在这里,不仅农业生产依附于土地,而且整个社会结构也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下转45页)但同时由于他在封建统治阶级里曾长期受到歧视和排挤,他对那些聪明而不幸的歌女又怀有同情。
[13]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杜牧、柳永还是其他这类意识的封建士层,尽管他们了解下层妇女的不幸与痛苦,自己有时也感慨无能为力拯救她们,但是他们连自己的行为都不加以限制,反而还片面夸大自己的失意与苦闷,却忽略了这些女性的思想,依旧迎合当时世风,出入教坊,排遣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