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文本资料一、命题依据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为命题依据。
二、命题原则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正确处理“课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服务。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初中语文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
考查教材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一)积累和运用识记常用汉字3500个,特别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字的音、形、义。
正确拼写音节,规范书写,掌握字义。
积累一定量的词语(包括成语),能够正确使用词语。
准确理解常用词词义,能够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及表达作用。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掌握语法修辞知识,侧重体会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并能在表情达意时灵活运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语病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重复罗嗦、句义杂糅、自相矛盾)。
背诵“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积累并能够运用一定量的名人名言。
课外必读书目:《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
(二)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与学业考试的重要内容。
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大部分。
1、现代文阅读重点: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能掌握初中阶段所涉及的有关文体的文体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阅读理解。
阅读记叙性的文章,能找出记叙的要素、人称、线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简要分析材料及其详略,识别分析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议论、抒情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指出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辨别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阅读议论性的文章,能找出论点、论据(道理、事例),分析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识别立论和驳论两种论证方式,了解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引论—本论—结论),分析语言的概括性。
词句理解。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关键性的语句、精彩的语句能感受内涵,理解其中意思。
文意把握。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要点概括。
抓住关键,找准中心,理解内容,分析层次,并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
内容探究。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与作品、作者对话,说明自己的见解或提出不同的看法。
鉴赏文学作品。
感知形象,领会情感。
2、文言文阅读重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记诵积累古诗文。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为、于),借助它阅读文言文,感知文意。
了解文言实词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态度观点,并能简要地加以归纳概括。
(三)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部分。
1、写作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叙事实在,说明准确,议论有一定的深度。
写记叙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详略得当,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
写说明文,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写议论文,一事一议或一言一议,观点鲜明、正确,并能结合有关事例作简单的分析。
写日常应用文,要点清楚、书写正确,格式规范。
能根据要求,对文字材料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续写。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立意正确,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运用联想、想像,丰富文章内容;抒发真情实感,提高文章品位。
文体规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句通顺。
卷面整洁,行款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
具有修改文章的习惯与能力。
2、口语交际具体交际语言环境中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辨析及筛选。
六、考试形式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试卷难度难易度比例为8:1:1八、试卷结构试卷结构及比例1.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约20% 30分)2.现代文阅读(约30% 45分,其中课内外材料比例30:70)3.文言文阅读(约10% 15分)4.作文(40% 60分)各类题型占分比例1.填空题、简答题(55%-60%)2.作文(40%-45%)九、试题示例(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字音字形1.同学们xìng zhìàng rán地观看着guī lì qí miào的流星雨,一边聆听仇老师...讲解星宿..的知识。
②给加点字注音,并按格式抄写在四行格上。
2.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 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jiàn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背诵·积累3.完成上下句。
①,一览众山小。
②苔痕上阶绿,。
③,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4.按提示填空。
①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②《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③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方面的名句是:,。
5.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摘抄两个与“友情”有关的句子。
①②6.名著阅读⑴请从下面提供的四个情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填表。
⑵唐僧、宋江、鲁滨逊、贝多芬、保尔等几个人物中,你最敬佩的是哪一位?请具体说明理由。
(理由说明不少于40字)人物:理由:语言运用7.连词组段。
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
(要求:内容集中,语意连贯,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涟漪繁盛婆娑嬉闹姹紫嫣红温声细语8.请用相关成语替换划线句子,使文意表达更为简洁。
黄山——我国完美的山水旅游胜地,果真是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那里,山山相连,重重叠叠(),绝壁峡谷,花树如炬,清泉激石……引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9.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并在小方格内加上标点。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镇定剂,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10.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则见闻。
11.阅读下列四则文字材料,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句话。
①我国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问题,非常叛逆的“十五岁现象”呈上升和提前趋势。
②“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于2004年5月31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③一位著名学者在自述中写道:“在家乡,我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④社论《父母亦师》、评论《和孩子交朋友》。
(摘自2004年6月1日《人民日报》)12.对对子(任选一联作对)①上联:滚滚波涛蕴宝藏②上联:下联:下联: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口语交际13.毕业在即,文华为近段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而忧心忡忡。
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做做她的思想工作,帮助她消除顾虑,轻装上阵。
14.近年来,泉州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游客闻名而至,络绎不绝。
请你为游览参观的客人们介绍一下家乡的一种土特产。
(字数不少于100字)15、探究性学习初中语文课本中,《清兵卫与葫芦》和《奥伊达的理想》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一社会问题。
请细读相关材料,就有关问题进行探究。
相关材料*清兵卫痴迷于葫芦,把收藏葫芦作为一种爱好,父亲认为他这样做没有出息,便将他所收藏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奥伊达因父母各为他取了一个名字而让伙伴们无所适从,不能理解,他本人也很苦恼,最终奥伊达为自己取了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对于这个名字,爸爸妈妈不但不反对,而且大加赞扬。
⑴清兵卫的父亲与奥伊达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⑵对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⑶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A、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⑵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本文作者王安石,_____(朝)著名思想家、________家、_________家。
初中阶段,我们曾读过他写的诗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指物作诗立就.就.地取材B.书.诗四句奋笔疾书.C.并自为.其名为.富不仁D.余.闻之也久绰绰有余.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未尝.识书具()⑵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⑶不能称.前时之闻()⑷泯然众人..矣()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⑵5、概括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6、下面摘录《伤仲永》中的一段话,请用“/”断句。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B、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何.()夜无月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积水空明.A B C D通俗易解.行.万里路私心杂念.深明.大义3、翻译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4、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景物特点:5、自古以来,借月抒情的诗文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义项内容,选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佳句,词人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