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诱因及教育对策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生子女本身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家庭、社会、学校、同伴等不良影响更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就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行教育就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才能找准教育对策,做好教育工作。
关键词:诱因;教育对策;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5-02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一些孩子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故意扰乱别的同学,生日讲排场,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稍不如意就哭闹……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1)家庭因素。
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
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
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2)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3)学校因素。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
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
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学生心理因素。
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我们采取哪些对策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1.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所以,让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在
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
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
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
最后,要让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2.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
家长自身的素质,本是就是一种教育因素。
对子女影响极大。
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素质高,就会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而素质低,则产生消极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
”这是说,家长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儿子陷入大的罪恶。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此事非同小可。
因此,有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已”“打铁先得自身硬。
”这都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那怎样做一个有修养的家长呢?有两点,首先是有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科索沃知识。
早在一百年以前,英国
思想家、教育家斯宾塞就说过,父母缺乏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在儿童自体、道德和智慧的训练上,都是毛病百出。
”他把人们学习、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每个男女所受教育中的最后课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主张:”应当在上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
”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
”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主张开办”父范学堂”,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必须教会小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自强精神
老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受挫折是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使小学生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老师还要教育小学生将个人理想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成败、荣辱,使小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通过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4.必须让小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在学习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屡次失败则会使小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消极逃避等。
自卑感就是产生于失败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