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七章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七章

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精密、高效、长寿命的模具,其 工位数可多达几十个。 ••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有如下特点: • (1)生产率高。级进冲压模具属于多工序、多工位模具 。
• (2)操作安全。自动送料、检测,自动出件等自装置, 手不必进入危险区。
• (3)模具寿命长。级进模中工序分散在不同的工位上, 避免凹模壁的“最小壁厚” 。 • (4)易于自动化。 • (5)可实现高速冲压。
• (8) 压回条料技术;
• (9) 分断切除的搭接法。

•7.2.2工序的确定与排序
• 在条料排样设计中,首先是要考虑被加工的零件在全部冲 压过程中共分为几个加工工序,各工序的加工内容及如何进行 工序的优化组合,并对工序组排序。 •1.级进冲裁工序排样的基本原则 • • (1)先冲孔,再逐步完成外形的冲裁。尺寸和形状要求高 的轮廓应布置在较后的工位上冲切(如图7.2.3) 。 • (2)当孔到边缘的距离较小,而孔的精度又较高时,冲外 轮廓时孔可能会变形,可将孔旁外缘先于内孔冲出(如图7.2.4 )。 • (3)应尽量避免采用复杂形状的凸模,复杂的形孔应分解 为若干个简单的孔形,并分成几步进行冲裁,使模具型孔容易 制造。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 七章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 本章学习要求:
•1. 掌握常见多工位精密级进模的设计特点特点; • •2. 掌握多工位精密级进模的工位排样设计; •3. 熟悉多工位精密级进模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4. 熟悉多工位精密级进模 典型结构采用的各种机构 。 •

•7.1 概述
• 级进冲压是指压力机的一次行程中,在具的不同工位 同时完成多种工序的冲压。多工位精密级进模是在普通级进
在互相垂直的方向或几个方向都要进行弯曲时,弯曲线必
须与条料纹向成30°~60°的角度。
• (8)尽可能以冲床行程方向作为弯曲方向,若要作不
同于行程方向的弯曲加工,可采用斜楔滑块机构,对闭口
型弯曲件,也可采用斜口凸摸弯曲(如图7.2.7)。


• a)
b)
• 图7.2.7复杂形状零件弯曲

•3.级进拉深工序排样的基本原则 • (1)对于有拉深又有弯曲和其它工序的制件,应先进行拉深 ,再安排其它工序。 • (2)凡属于多次拉深的多工位级进模, 拉深系数的选取应 以安全稳定为原则。 •• (3)为了便于级进拉深模在试模过程中调整拉深次数和各 次拉深系数的分配,应适当安排几个空位工位,作为预备工位 。 • (4)拉深件底部带有较大孔时,可在拉深前先冲较小的预 备孔,改善材料的拉深性,拉深后再将孔冲至要求的尺寸。 • (5)拉深过程中筒形件高度在逐步增加,使各工序件高度 不一致,引起了载体变形,影响拉深件质量。 • (6)级进拉深有两种排样方式,无切口带料拉深和有切口 带料拉深。若拉深的深度较大,为了便于材料的流动,可应用 拉深前切口,切槽等技术(如图7.2.8)。

• (6)减少厂房面积,半成品运输及仓库面积。 • (7)多工位级进模通常具有高精度的导向和定距系统 。 • (8)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复杂, 模具制造精度高,模 具的造价高,制造周期长。 • (9)多工位级进模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较大的制件 可选择多工位传递式冲压。 • (10)材料的利用率较其它模具低。 • (11)较难保持内、外形相对位置的一致性。


•图7.2.6弯曲件的分解

• (5)平板毛坯弯曲后变为空间立体形状,毛坯平面应
离开凹模面一定高度,以使工序件能在进一步向前送进时
不被凹模挡住,这一高度称为送进线高度。
• (6)对于一个零件的两个弯曲部分有尺寸精度要求时

,则弯曲部分应当在同一工位一次成形。 • (7)应保证零件弯曲线与材料碾压纹向垂直,当零件

•图7.2.5 排样示例(三)

•2.级进弯曲工序排样的基本原则 • (1)对于冲压弯曲类零件,先冲孔再分离弯曲部位周 边的废料后进行弯曲,最后再切除其余废料。 • (2)靠近弯边的孔有精度要求时,应弯曲后再冲,以 •防 • 止(孔3变)形为。避免弯曲时载体变形和侧向滑动,对小件可两 件组合成对称件弯曲,然后再剖分开。 • (4)凡属于复杂的弯曲零件,为了便于模具制造并保 证弯曲角度合格,应分解为简单弯曲工序的组合,经逐次 弯曲而成,切不可强行一次弯曲成形。力求用简单的模具 结构来满足弯曲件的形状(图7.2.6)。对精度要求较高的 弯曲件,应以整形工序保证零件质量。

•图7.2.3 排样示例(一)

• •
图7.2.4 排样示例(二) a)原排样;b)修改后的排样

• (4)有严袼要求的局部内、外形及位置精度要求高的部位 ,应尽量集中在同一工位上冲出,以避免步距误差影响精度。 • (5)应保证条料载体与零件连接处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 当冲压件上有大小孔或窄肋时应先冲小孔(短边),后冲大孔 (长边)(图7.2.5)。 • • (6)凹模上冲切轮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凹模的最小允许 壁厚,一般取为2.5t(t为工件材料厚度),但最小要大于2mm。 • (7)轮廓周界较大的冲切,尽量安排在中间工位,以使压 力中心与模具几何中心重合。 • (8)只要模具能保证零件的精度,模具本身具有足够的强 度,就不要轻易分解、增加工位。尤其对于那些形状不宜分解 的零件,更不要轻率地增加工位 。


•7.2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排样设计
• 确定级进模模具中各工位所要进行的加工工序内容,并在 条料上进行各工序的布置,这一设计过程就是条料排样。 • 条料排样的主要内容: •1.将各工序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系列工序组,并对工序组 排• 序; •2.确定工位数和每一工位的加工工序内容; •3.确定载体类型; •4.毛坯定位方式; •5.设计导正孔直径和导正销的数量; •6.绘制工序排样图。 •

•7.2.1排样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1) 展开制件
确定形状、尺寸;
• (2) 工序安排
前工序(冲裁)
中间成形 •
最后冲裁;
•工•位(检测第)一; 工位(冲导正孔)
第二工位(导正)
第三
• (3) 冲孔问题;
• (4) 空工位问题;
• (5) 成形方向;
• (6) 有二次加工(涂镀);
• (7) 斜滑块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