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常见气体的归纳整理
不要求掌握
①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①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能溶于①排水法(氢气不易溶于水排水法(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
见下文O总结见下文CO2总结
O2总结:
1、利用固体加热制取氧气,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答:目的是防止加热时药品所含的水分变成水蒸汽,到试管口冷凝成水滴到流,使试管炸裂。
2、实验前,为什么要先给试管预热?
答:为了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防止破裂。
3、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刚刚露出橡皮塞即可呢?
答:导气管赤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
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颗粒随气流进入导气管。
5、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试管口为何不放一团棉花?
答:氯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加热时不能混入易燃物质,否则会引起爆炸。
6、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开始出现气泡时,为什么不能立即收集?
答:刚开始出现的气泡中,混有空气,此时氧气不纯净。
7、实验完毕为什么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然后熄灭酒精灯呢?
答: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中的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沿着导气管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8、为什么检验氧气时用带火星的木条要伸入瓶内,而验满时却放在瓶口呢?
答: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检验氧气时伸入瓶内是因为集气瓶内不一定盛满氧气;验满时只有放在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才能确定是否收集满。
9、如果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能否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答:能!高锰酸钾在加热过程中,分解后的产物中的二氧化锰,可以加为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10、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高锰酸钾是催化剂吗?
答:不是!催化剂包括三个条件:一变,二不变。
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高锰酸钾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生成了新物质,因此它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只有高锰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首先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起了催化作用。
11、怎样记忆制取氧气七步骤?
答:可以用要点记忆法,每项只记一个字。
即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药品)、定(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加热)、收(等气泡均匀连续出现时收集气体)、移(实验完毕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熄(最后熄灭酒精灯)。
查、装、定、点、收、移、熄,这话听起来像“茶庄定点收利息”,用谐音记忆法,比较容易记住。
CO2总结:
(1)不能用H2SO4代替盐酸,因为 CaCO3+ H2SO4 =CaSO4 +H2O+CO2↑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了碳酸钙与酸接触,使反应难以进行。
(2)不能用Na2CO3代替大理石,因为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
(3)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农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HCl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
H2总结:
:用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将管口靠近酒精灯,如果听到轻微的“噗”声,表明氢气是纯净的。
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1.验纯方法
....
纯。
这时需要重新收集和检验。
2.还原装置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②通入氢气的导管应伸入试管底部③试管口不能用橡皮塞塞紧④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3.实验操作
①实验前应先通一会儿纯净的氢气,然后开始加热,防止爆炸②实验结束后,先撤走酒精灯,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