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共40页文档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共40页文档
公顷农田有机质含量不足0.7%。59.1%的土地缺磷, 22.9%的缺钾,60%以上的缺锌、锰等微量元素。中低 产田比例由原来三分之二增加到五分之四。目前遭受工 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667万公顷。农药、 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化学物质的污染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质量。
水土流失 :
– 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作用所发生的各种破坏、移动 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分损失。
在地球5.1亿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只有 225亿亩,人均只有4.2亩。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仅15 亿亩。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仅约13亩,而世界人均 约为41亩。在中国的国土中,平原面积只占12%,因 此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仅为1.4亩。在人口密度方面, 我国110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草原
3.3 1.8
5.1 3.4
热带 稀树 草原
5.8 20.0
25.8 17.3
合计 草 原 面积 %
18.0 12.1
10.1 6.8
3.8 38.3 25.7 2.4 19.2 12.9
26.2 17.6 28.7 19.2
8.5 5.7
6.2 149.0
4.2
100.0
2、我国土地资源
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中国的 基本国情。
年份
1982 1990 1993 2019 2019
流失面积(万平方千米)
121 136 179 163 165
治理面积(万平方千米)
44.4 53.0 59.0 66.9 90.0
土地侵蚀的类型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据统计, 全球有各种盐渍土约9.5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广泛 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由于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全球盐渍化面积还在迅速增加。土壤盐渍化的发展,带来了严 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来自世界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 统计表明,全世界灌溉土地约有一半不同程度遭受盐渍化危害, 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土地因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废弃。盐渍化 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仅次于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风蚀和水蚀), 成为荒漠化第三大成因和表现形式。
– 水土流失往往发生于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坡地 – 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水土流失
严重 – 土地资源破坏必然带来的后果
中国近年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6%。农田 面积的三分之一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集中、程度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黄河 中游水土流失面积为4300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72%。长江上游水 土流失面积为3500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35%
一、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1、全球土地资源概况:
类型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 自然条件恶劣土地
其中:永久冰盖地 沙漠、干旱地
岩石、沼泽、严寒地
合计
面积 75.20 74.80 24.20 18.60 32.00 150.00
占总土地面积% 50.2 49.8 16.1 12.4 21.3 100.0
全球土地条件分类面积比例(106km2)
新疆是中国的荒漠化大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盐土区,盐渍 土面积1100万公顷,约占全国盐渍土面积的1/3和新疆土地面 积的6.6%,现有耕地1/3次生盐渍化,成为农业低产的主要因 素之一。由于新疆地处内陆封闭环境,丰富的盐物质在区内循 环,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并通过土壤灌 溉,导致次生盐渍化的迅速发展。由于盐渍土面积大、种类多, 新疆也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为“世界盐渍土博物馆”。
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却十分 有限。人均耕地1.59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不到美 国的六分之一,俄罗斯的八分之一,加拿大的十五分之一。 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年代
汉代 唐代、明代
1900年 1949年 1957年 1980年 1990年 1993年 2019年
世界土地的分布(106km2)
地带
极地带 亚极地
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副赤道带
荒漠 和半 荒漠 18.0
7.0 7.4 17.0
苔原
森林 苔原
森 林
5.6 4.5
24.2 7.6 3.4 8.7
赤道带
8.5
面积
49.4 5.6 4.5 52.4
比例% 33.1 3.8 3.0 35.2
森林草 原及高
耕地 (万m2)
36.16 44.45 56.52 97.87 111.80 99.34 95.67 95.
(m2)
5649.0
6401
5291.9
8400
36681.0
1540
54167.0
1807
64653.0
1729
98705.0
1006
114333.0
全国土地资源调查
从1980年准备试点,1984全面开展调查,一直到2019 年完成《中国土地资源》和《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技术》专 著,《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利用图》等十项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编写任务,历 时近二十年,耗资十几亿元人民币。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10月31,中国有耕地19.51 亿亩,园地1.50亿亩,林地34.14亿亩,牧草地39.91亿亩,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61亿亩,交通用地0.81亿亩,其余为 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 自然的原生盐渍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土壤地下水中的盐分随 水蒸发逐渐富集于地表而形成的。
– 人为的次生盐渍化:
由于大面积土地利用中灌溉制度与方式等的失误而造成。
据有关数据,全世界灌溉耕地约有近2亿公顷,而每年平均有12万 公顷由于次生盐渍化而丧失其生产能力。
灌溉农业的发展和集约化引起一系列的负面的环境效应,其中沼 泽化和盐碱化这两项所谓的“双重威胁”,对作物生产的危害最为严 重。在天然排水能力有限的地区过量灌水造成土地的沼泽化,由于植 物自土壤中吸收淡水,并自土壤表层蒸散,将土壤剖面上、灌溉水和 地下水中的可溶盐分留在土壤中,随之而来的即是土壤的盐碱化。根 据报告(FAO,1990 )这一“双重威胁”使世界上24%的灌溉面积丧失 了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世界粮农组织估计约有 2000-3000 万公顷的灌溉土地受到盐碱的严重危害,还有6000-8000 万公顷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表1 中数据指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一些 灌溉发展迅速的国家都广泛存在土壤盐碱问题。
836
118517.0
805
121121.0
784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jpg 37KB)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征
地力衰退 :
– 全球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 据普查,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低于1.5%,其中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