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论文之浅谈如何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教育是一个职业,是个专业,也是一个服务业,它是通过提供课程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并增进人的幸福指数的一种专业。
它不同于其它服务业,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做好本质工作,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做得专业,班主任像个班主任的样子呢?一、要有效班主任开展工作要有效果。
老师训学生:和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改变?叫你妈妈来一下,这叫无效。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你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工作内容、使命。
一个专业的老师其实知道学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班主任要做到专业,才能有效开展工作。
如何做到有效?(一)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性别上差异。
男生女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我们教育孩子知道男孩子要穷养,以后才能立家;女孩子要富养,以后才不受诱惑,这就是差异。
2、家庭背景的差异。
有经验的班主任学生刚入学,会让学生写家庭情况介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工作情况,收入情况,甚至有哪些亲戚关系等等,建立对学生的初步了解。
家境的优劣无法改变,它会影响学生在校的行为。
家境好的往往家教也好,比如教师的子女,城里的孩子往往总体上要好些;而广大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不是他们不出色,而是后天教育跟上。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心灵扭曲,心理健康急待疏导,我们班主任必须要认识到。
3、个性上的差异。
体质有强有弱,性格上,内向外向。
4、兴趣上差异。
有的喜欢这个,有的喜好那个;有的喜欢语文数学英语,有的喜欢音乐美术体育等。
兴趣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性,同样不容易改变。
5、智力上的差异。
我们常说这个孩子聪不聪明,往往就指学生的智力上的差异。
智力好的接受能力强,智力弱的反应速度慢。
智力有哪些构成?○1观察力、○2注意力、○3记忆力、○4思维力、○5想象力、○6创造力。
比如走进会场我就在观察,感受会场气氛,观察力的作用;走上讲台,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落在我所讲的东西上,落在在坐的各位身上;记忆力,就是记住刚才观察到的,注意到的东西;思维力,就是对刚才记住的东西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哪些有益,哪些还搞不明白;思维不够了,我就要借助想象,古人创造了很多神话故事,儿童想象力为什么丰富?都是因为思维够不着了,所以用想象来补足。
最后就是创造力,有想象才有创造,创造就是从无到有,是最高的智力活动,我们教师要善于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人的智力又是可以发展的。
有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智力。
这对学生升学考试很有用。
指人们读、写和用词进行交流的能力。
有的人天生就有这个天赋,以前有个学生,语文老师叫写作文,人家写600百字,抓耳挠腮,她写2000多字还言欲末尽,这就是能力。
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这种能力。
2、数理智力。
就是指逻辑推理能力,这种能力对升学考试也至关重要,逻辑能力强的学生,在数理化学习方面会表现更特出。
还有几种智力对文化课考试作用就不大了,得不到我们教师的重视。
3、音乐智力。
有的人天生乐感好,听一遍就会唱,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
4、肢体智力。
就是人们对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
上体育课练齐步走,有的学生总是同手同脚,身体协调能力差。
我们现在提倡“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是很好的倡议,关键是抓落实,当然现实困难也不少。
比如我们罗埠中学,很长时间没有运动场,但我们的老师是好样的,楼前屋后,体育运动仍然开展得有声有色。
当然我很希望尽快有专门的运动场。
5、交流智力。
善于同他人交往,有的人到陌生的环境很快就如鱼得水。
有的学生一到九年级他都熟,什么事都有他,老师很头痛,考试也不行。
可别忘了他们将来能当老板,做领导,那些考试好的将要给他们打工、做秘书的。
6、空间智力。
有的出门就不认识路,有的学生做几何就是不知如何加辅助线,空间想像能力差。
7、自省智力。
也就是自知力,就是自己能同自己交心。
法国有个作家叫普罗斯特,一辈子没出过门,他得了一种怪病,不能见光,却写了一部七卷本的宏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大家有机会去看看。
他同外界唯一的接触就是,每晚黄昏后,掀开窗帘的一角,看看外面奔走的马车。
他能同自己交心,他能不出门就能虚构出整个故事情节。
我们知道,平时有的学生不怎么讲话,但他写的文章却充满了智慧,令人惊讶。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就是指人的自省力。
就人的发展来说,不能说哪种智力不好,只能说智力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要加以认识和引导,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一把钥匙开多把锁,也不能干脆带把锤子锤,简单、粗暴。
班主任工作要做得专业,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要寻找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去引导。
(二)要了解什么是德育。
学校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要阵地,班主任正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操盘手。
1、什么是德?德就是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准则。
要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要同他人发生关系,二要同现实发生关系,三要恰如其分。
它和习俗法律一样都是规范人的行为的。
习俗是什么?它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传统,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春节都要从四面八方回家。
法律是有强制性的,你触犯了,该判几年就几年。
但道德是有弹性的,它的核心是“恰如其分”,取决于你行为对外界所造成的影响。
一列火车开来,铁轨上有五个人,刹车是刹不住了,司机急中生智,旁边有条岔道,上面有一个人,火车冲向那个人,五个人保全了一个人死了,这也是道德。
你在天桥上,下面就是火车道,上面有五个人,火车转过弯眼看就要撞上了,怎么才能阻止呢?你急中生智把身边一个胖子扔下去,当然你自己也可以跳下去,但你卡不住火车,胖子才能,胖子死了,五个人保全了,你会做吗?你不会,那样就不道德了,因为那个人是你亲手杀死的,你会心灵不安的。
所以道德是有很强的情景性,是要恰如其分的。
道德教育要放到生活中去教育,仅仅作道德说教是无效的,中国的德育教育太讲究说教了,但人们的道德水准不见得有多高。
2、什么是育?育就是教育:教人认知、教人体验和教人好的行为。
1)认知,就是教会人知道。
我是英语老师,我要教学生认识birthday这个单词,先把它放到短时记忆库,2-5秒能记住,然后放入长时记忆库,考试时再把它提取出来,考到了。
可有时记住了考试却考不到,什么原因呢?教育小孩子,从小让他知道什么东西要放在什么地方:衣服要放在衣柜里,书要放在书柜里,洗过的碗筷要放到碗柜里,从小在孩子头脑中建立一个“柜子”的形像。
学习也一样,学一样就放一样在相应的“柜子”里,分门别类,以后用时提取就容易了。
你可以常常问问今天“柜”里放什么啦?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时,都会给学生一个体系,帮助学生认知。
2)体验。
道德教育要在丰富体验中去感受。
体验有两种:(1)直接体验。
进入真实情景中去体会,去感受人与人之间合作和交流。
英国女学生14岁时,都要拿出一天时间出来,去扮演孕妇,衣服里放着一个枕头背一天,以此来体验母亲的辛劳,生命的不易。
我们去参观,去社区服务,去街头调查等等都是。
(2)间接体验。
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是讲故事。
班主任老师要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要多讲那些能拨动学生心弦的故事,让学生去体会故事情节,自然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第二看影视、图片。
要多带学生看那些有教育意义的,尤其是悲剧色彩的影视。
因为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从而能震憾人的心灵,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伤心于那一个个震憾人心的场面!安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防溺水,防踩踏,防雷电、防侵害、还有交通安全,地质灾害等等,要让学生通过影视和图片去观看去体验,才能感同身受有说服力。
我们罗埠中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放电影、出宣传栏,制作展板,学生签名宣誓,防灾演习;班会教师会讲,升旗仪式讲,知识竞赛讲,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深入人心,著有成效。
第三引导学生走入文学艺术的殿堂。
道德教育有两个困难:一个叫慎独,是中国儒家的道德操守,就是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时,也能让自己的行为检点。
通俗讲就是在人前能讲人话,在鬼前也讲人话,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再一个就是敬畏,有人在时规规矩矩,没人在时就我行我素,没有敬畏感。
大教育家蔡元培就曾对中国的德育教育很失望,他认为中国的德育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因为中国没有宗教,所以中国人没有敬畏感。
西方有宗教,没人在有上帝在,上帝在看着你,有敬畏感。
你会说中国也有“人不知神知”“离地三尺有神灵”的说法,但中国的神、宗教己严重世俗化、功利化了。
想生孩子,去上香,给神送礼,想办事给领导送礼,生出孩子,要还愿,还要送礼,没崇高感、敬畏感。
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用艺术的圣洁去感染学生,用宗教般的情怀让学生去感受崇高,感受敬畏,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们班主任也要有这种情怀,像个牧羊人:有分开了拢一拢,有掉队了赶一赶,要怜悯要关怀。
我们为什么爱家,是因为从小家庭的滋养、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得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会有家的情怀,都想着要回家看看。
家给我们是一种崇高的感觉。
3)行为。
良好的行为怎么养成,大致有几下几种方法:○1暗示、○2提示、○3明示、○4强化、○5惩戒,一种比一种强。
上次去冶父山,烧香祈福,在庙前遇到一个要饭的拿着一个碗,他要培养我给钱的好行为,就用了以上五种方式:他先拿着个破碗在我面前晃悠,暗示我给他钱,我没理;暗示不成他改提示,“可怜可怜吧”,还不理;他就明示“可怜可怜,给点钱吧”还不理;他就开始强化了“可怜可怜,给点钱,积点德吧”还不理;他举起碗就要咂我了,用惩戒。
在课堂上有俩学生开始吵闹,老师试图纠正学生的行为,首先用眼看了看暗示;“请安静”提示;某某别讲话了明示;你们俩站起来强化,还是小声说笑;老师大怒,上去给他两板子,惩戒,看你还讲不讲。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你喜欢什么给什么,你考试好了带你去吃肯德基,你表现好我给发个本了,贴个小红花;负强化就是你喜欢什么我就剥夺什么,你考不好,不准你看电视,不准你打球,你怕你爸叫你爸来,怕你妈叫你妈来。
暗示是引导学生最好的艺术,是对学生自尊心最好的保护。
暗示是否成功取决于你的影响力。
有影响力的老师往班上轻轻一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班上就鸦雀无声了;有的老师大声吼叫拍桌子,学生都不能很快安静下来。
一个人的影响力从哪里来呢?研究表明:3%取决于你说的内容;35%取决于你说话时的语音语调、手势动作神情等;62%取决于你的个人魅力。
“同学们请安静”3%的效果;提高音量,拍桌子,发火35%,还是安静不下来。
小伙子给姑娘说“我爱你”3%;流着热泪、声音颤抖、单膝跪下,手里捧着99朵玫瑰说35%;姑娘还不爱你,你魅力还不够啊!德国大诗人雨果,有一次在吃饭前用法语给他的德国朋友念了一首诗,声情并茂,许多人都感动的流下了眼泪,雨果笑了,你们怎么哭了,我念的是今晚的菜单啊,看这就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