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与新闻法》
日本:1909年制定《新闻纸法》。规定:非本国居民、 现役或召集中陆海军人、禁治产者或准禁治产者、受徒刑或 监禁者等不得为报纸发行人或编辑人。承认编辑版权,评论 要多角度平衡表达。《少年法》规定:未满20岁的犯罪少年 的照片、姓名不得见报,但以下特殊情形除外:犯罪少年在 逃跑中,并有把握估计是杀人、放火的凶恶惯犯;是协查的 通缉犯。
2、国际化阶段(二战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1910年,国际期刊联合会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 。1948年3、4月间,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在瑞士日内瓦 举行,有5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国 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第一公约是《国际新闻采访及 传递公约》,由美国代表团提出。第二公约是《国际新 闻错误更正权公约》,由法国代表团提出。第三公约是 《国际新闻自由公约》,由英国代表团提出。如第一公 约有这样的规定:对于参约国记者的入境和出境,道经 或居留于他们的领土内,不加以如何特殊的歧视和非常 的限制。检查工作应尽可能当着记者的面进行等。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 威廉 主持制定了《记者守则》,基本内容是:新闻是一种专 门职业;一个大众的报纸应为大众所信赖;清晰的思考 和清晰的表达;正确和公平是良好新闻事业的基础;报 人应只写他所深信为真实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公共利 益,就没有理由为禁载新闻辩护;凡是人家不愿意谈的 ,就不该把它写出来;,应竭力避免受贿;广告、新闻 与社论,均应为读者的最大利益服务;最成功及最能够 成功的新闻事业必须敬畏上帝和尊重人类,坚持超然地 位,不为成见和权力所动。我国的《大公报》提出了“ 不党、不盲、不偏、不私”的办报方针。
一、国外新闻法制 1、新闻管制 许可制、保证金制度、印花税制、事先审查制度、特别 管制
2、新闻自由的思想观点 密尔顿:《出版自由》、“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 的自我修正” 罗伯斯庇尔:“提出反对意见的自由” 吉米· 边沁:“公开法则” 杰斐逊:“报纸的政府与政府的报纸”、“安全法则”
3、国外新闻法制简介 美国: 严密的逻辑思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 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凯恩斯给罗斯福信中的一句话)” 崇尚自由与自由的基础:“再也没有什么建议比让我成 为国王更令我觉得受到了冒犯和谴责。”华盛顿放弃做国 王。在制宪会议中,华盛顿几乎一言不发。1989年“德克 萨斯州诉约翰逊案”中,法官裁定约翰逊属于对政府不当 行为不满的“象征性表达”,并宣称:“星条旗保护你烧 它的自由。” 保护“表现”:艾莫生:“表现是思想发展、知识探求 和自我认识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压抑信念和意志的表现, 就是对人的尊严的侮辱,对人的本性的否定。 “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新闻法制的基石
伦理是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在信念来 调整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 称。 伦理道德评价的三种基本方式:社会舆论、传统 习惯、个人内在信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伦理现象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 域: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环境伦理、医学伦理、普适 价值和观念等。新闻媒体要正确认识和应对日益复杂的 伦理问题。如:法国北部“舶来民族”与当地人的冲突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美军在对伊拉克 战争中将古兰经倒入马桶的行为等。
五、新闻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活动形成一定的组织和规模后,基本的传播 伦理就应运而生了。如:古罗马时期为王公贵族抄送 行政文件的人首先要履行忠实传送的义务。而借助信 鸽传书的时候,看到受伤的信鸽就有救扶信鸽的道德 义务,甚至是法定义务。传送公文和消息的驿站有着 严格的交接和保密制度(江苏高邮盂城驿)。“两国 交兵,不斩来使”是约定俗成的军事传播公约。史家 的“秉笔直书”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和维护。澳大 利亚沙漠地区的图形传播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当然 ,那些破坏性的传播自然为人们所诟病,像“三人成 虎”、“烽火戏诸侯”、“狼来了” 等。
公正评论:基于事实、无恶意、多角度平衡。应注意区分 事实性陈述和观点性陈述;对于“模糊性事实”,适用“一 般人”标准;对于科学尚未证实的问题,各方有评 论的自由 权;对于“公众人物”的评论,权限可以适当宽松。 《官方保密法》:被动接收秘密者亦为犯罪;指出消息来 源的义务。“D通知” 瑞典:1812年制定《出版自由法》。属宪法性文件。规 定了“匿名权”。而希腊、塞内加尔明文禁止“匿名”。印 刷品的国民待遇问题。 丹麦:1851年制定《新闻法》。更正制度:免费刊登更 正、更正位置相同或相近、及时更正、只对当事人更正。
新闻评议制度和机构的建立也是新闻业道德自律的 体现。早在1874年,瑞典就成立了“发行人俱乐部”。 不久又建立了报业荣誉法庭。1946年7月,日本成立新闻 记者协会;1953年,英国成立报业评议会,1991年改名 为新闻投诉委员会。其主席巴斯诺姆因卷入“安然事件 ”,被迫辞职。美国于1967年成立6个州的新闻评议会, 197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新闻评议会,但因新闻界的抵制 ,在1984年解散。目前只有明尼苏达州的评议会还在活 动。中国台湾在1974年成立了新闻评议会。新闻评议组 织一般只有裁判权,而没有处罚权。像日本新闻记者协 会具有一定的处罚权,属于个例。1985年,第一届世界 报时常反复地思索,越是在心
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 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德国哲学
家康德语录】
伦理道德控制是贯穿人类社会管理始终的重要手段, 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手段体现着低成本和有效性。
一、伦理 “伦”与“理”原先是独立的两个词,两者合用的情况 最早发见于我国古代典籍《礼记﹒ 乐记》:“乐者, 通伦理者也。”汉代经学家郑玄的解释是:“伦,犹类 也,理,犹分也。”
七、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基本要求 1、新闻传播应客观、独立、准确、公正,应向社会提供 更正权和答辩权 2、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3、维护司法公正 4、保守职业秘密 5、以正当方式从事职业,不剽窃、不受贿 6、尊重公众,保护他人名誉、隐私 7、不误导社会,不伤风败俗 8、不歧视,坚持超然地位
第二章
新闻法制
四、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
基本训命:“不可说诳,不可偷窃。” 1、善与恶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亚里士多德:“至善就是幸福。”、“中道原则 ”
康德:“善良意志”、“绝对命令” 黑格尔:“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2、义务 义务就是应当、必须做的事。应注意区分道德义务与法 定义务。
3、良心 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 形成的道德责任心和自我评价能力。孟子提出的“恻 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 心”。王守仁提出“良知”的概念。 4、荣誉 真正的荣誉是社会肯定和自我肯定的统一。注意 防止虚荣心的膨胀。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人 物情节、上海某青年获得“金小丑”奖、存在主义哲 学奠基人拒领诺贝尔奖等。 5、幸福 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人生真正的幸 福是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才做出贡献。 6、公正 古希腊四大德之一(智慧、勇敢、公正、节制)。 罗素:“公正是对规则的同等适用。” 亚当斯密:“公正原则是最容易度量的道德原则, 是唯一明确的道德准则。”
3、国际一体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 麦奎尔 提出 “发展媒介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倡导建立国际 社会传播新体系、新秩序,保持和维护国际传播的公正 。传媒的商业化、官僚化、垄断化、歧视性等现象比较 严重。
六、新闻道德问题种种 1、不守信约 2、干扰司法、执法工作 3、侵犯他人名誉、隐私 4、制造假新闻 5、大搞“支票新闻”、“广告新闻”、“有偿新闻” 6、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7、诱发不良动机,破坏社会风气 8、造谣、欺骗 9、助恶、助偏 10、歧视 11、恶性竞争,贬损同业 12、煽情及用语失范
3、1943年国民党政府制定《新闻记者法》。规定了记者 任职的条件。
1980年,上海代表赵超构在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 了制定新闻法或新闻出版法的口头建议。1998年3月,人大 代表侣广志向大会提交了由32名代表附议的《尽快制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提案,但没有明确的结果。
1801年,美国《取缔煽动法》失效。1966年,制定《 信息自由法》,规定只有九大类事项可以不予公开。1967 年,又制定《阳光下的政府法》。1903年,隐私法得到民 法上的确认。1976年制定《隐私法条例》。在“明尼苏达 州诉《纽约时报》案”中确立了“确有恶意”原则。
法国:1881年7月29日议会通过了《出版自由法》。废 除预先检查制度,规定出版活动是否合法由法院判定。还 规定了版本登记制度、版本记录制度、呈交样本制度、更 正与答辩制度、反论权制度、“瀑布制度”(法兰西主义 、比利时主义、普鲁士主义)
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俄 国社会活动家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利益是道德的基 础。”应注意道德价值判断的多元性,注意价值平衡 。 三、伦理道德的三个基本层次 伦理道德的三个基本层次:个人品德、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西方国家很早就注意社会公德的培育,如 梭伦改革。总体上看,我们国人的社会公德还有许多欠 缺的地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储安平先生慨叹过:“谁 说中国人没有自由?中国人享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由—— 社会领域的自由。这里还应注意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 德的联系和区别。
英国: 1888年制定《诽谤法》。1911年通过《官方保 密法》。 诽谤是有关传播行为使他人的社会性评价遭受不应当有 的降低。诽谤的构成有三个要件:一是诽谤性言辞存在, 二是该言辞公开,三是可指认性。一般来说,一、三要件 具有复杂性,需要法官认真权衡、判定。 诽谤的种类:可多种角度分类。私生活诽谤与职业诽谤 、民事诽谤与刑事诽谤、口头诽谤与书面诽谤、原始诽谤 与重复诽谤、直接诽谤与暗示诽谤以及无意诽谤。 诽谤诉讼:原告须证明言辞具有诽谤性、言辞已发表、 可指认性。媒体辩护方法:正当理由(真实、同意)、公 正评论、特许权。对于媒体积极、善意的挽救措施和行为 ,也可以作为免责或是减责的理由。如:媒体及时作出更 正声明、依政免责情形出现等。
1、自我发展阶段(十七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发展,在美国,报纸的普 及和渗透性几乎达到了“每个看门人和马车夫手里都有 一份报纸”的程度。报纸充斥了大量色情、凶杀、灾祸 、犯罪等低俗化内容。1896年,报业大亨赫斯特在主持 《纽约日报》社务时,曾派工作人员、画家芮明顿到哈 瓦那作战争速写,芮明顿到达哈瓦那后,给赫斯特回电 :“这里平静,不会有战争,想回纽约”。但赫斯特却 执拗地电复芮明顿:“请留下,你提供速写画面,我将 提供战争。”鉴于此,美国新闻界和其他有识之士掀起 了反对和抵制报纸低俗腐化的“清垃圾运动”、“扒粪 运动”。1841年,格里利在《纽约论坛报》创刊辞中申 明:要将报纸办成赢得善良的、有教养的人们嘉许的、 欢迎的家庭常客。普利策提出的口号是:“真实、真实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