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宣贯材料22-1

《北京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宣贯材料22-1


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确定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发展原则和策略;
3.编制依据
主要专业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规范》GBJ23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CJ/T236-2006


单向运能大于每小时8000人
刷卡 自由换乘
1.研究背景-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

杭州2006年4月,开通总长28公里的东西 向快速公交B1线。 全线专用道 高峰车头时距约为2分钟


车道采用简单分隔措施
1.研究背景-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
厦门市BRT
轨道交通过渡形式
全线高架专有路权
最快、最贵
1.研究背景-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
广州市BRT
2010年2月,开通总长22.5公 里BRT走廊 全线双四专用道。走廊42条 线 单向每小时25000人 高峰客流800000人次 26座车站 公交运营机制改革 --线路由7家运营公司管理
2.意义与指导思想 意义:
,或公交车载客量达每小时3000人以上。
客流条件 2. 全天时段设置专用道:高峰小时单向公交车流量达75辆以上 ,或12小时内400辆以上,或高峰时间单向公交车载客比道路同 断面所有其他车辆人数多50%。
3.4 运营及线路规划
3.4.1 线路规划 4 线路形态 按照线路位置与中心城区相对位置划分,可划分为:放射线、穿中心线、环 线三类。 1) 放射线特征
交通政策误区:试图依靠大力扩充道路及停车设施来
满足不断膨胀的小汽车交通需求
1.研究背景-《导则》必要性
《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近期发展目标 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50—300公里。新型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 (BRT)系统初具规模,运营里程达到60公里以上。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大幅度提高, 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在早晚高峰通勤出行中分担 的比例达到50%—60%。 《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基本交通政策之一: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合理分配和使用交通设施资 源,在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服务等各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
《北京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宣贯材料
导则编制课题组
2010年08月
北 京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研究背景-《导则》必要性
《北京交通发展纲要》指出北京交通症结之一是公交
系统基础薄弱,小汽车交通发展势头强劲,交通结构
改善十分困难 北京市区交通结构变化趋势: 机动化出行逐年递增,私人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导致 公交出行比重持续下降 小客车在出行方式构成中所占比例已经由1986年的5% 上升到32.6%(截至07年) 观念与政策上的误区: 观念误区: 把小汽车作为日常主要出行工具,并要 求无论何时何地都畅行无阻
1 总 则
1.0.1 为适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和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提高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简称快速公 交或称快速公交)系统工程项目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和掌握建设规模,推动社
会进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北京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编制北京市快
速公交规划设计导则。 (编制背景) 1.0.2 本导则适用于北京市快速公交系统工程的建设项目。是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依
1.研究背景-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
郑州
西安 太原 大连 沈阳 北京 济南 天津 石家庄 杭州 昆山 上海 常州 苏州 合肥 福州 厦门 重庆 成都 昆明 东莞
南宁
广州 深圳
1.研究背景-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第一条“公交专用道”1999年4月在 昆明开通。 规划 6条线,全长40公里,全线专用道 覆盖市中心75%
3.4 运营及线路规划
3.4.1 线路规划
2 线路设置 快速公交的设置主要有以需求为导向和以供给为导向两种原则。 已建成区多采用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参考现有客运走廊上公交调查数据,结合 道路条件进行布设(见附表设置条件)。 新开发区域土地开发以规划为导向,快速公交的设置相应采用以供给为导向的原 则。通过分析城市规模、土地规划性质,按照客流预测结果进行布线。通过线路选择 引导土地开发。 表3-2 需求为导向的快速公交设置条件 考虑因素 设置条件 1. 高峰时段设置专用道:高峰小时单向公交车流量达60辆以上
3.1 快速公交系统 3.1.1 快速公交特点 3.1.2 快速公交系统组成要素 3.4 运营及线路规划 3.4.1 线路规划 3.4.2 车站规划 3.4.3 客流预测 3.4.4 运能设计 3.2 项目规划流程 3.4.5 线路运营设计
3.1.3 快速公交系统级别
3.3 项目功能定位 3.3.1 规划原则 3.3.2 项目背景分析 3.3.3 交通数据收集与分析 3.3.4 评价标准
3.1 快速公交系统
3.1.3 快速公交系统级别
系统的规划设计应依照选择的系统级别确定设计参数,并进行车站、车道等相应 的要素设计。
相关主要因素:
1 由现况和规划的用地性质所影响的沿线区域的出行 特征; 2 现况和预测的特征年公共交通需求,包括预测的特 征年快速公交客流量、站点的总客流量和最大客 流量等;
为北京地区及更多城市提供快速公交系统的设计依据和技术参考,弥补了国内的有关快
速公交技术文件的空缺;
为今后的建设工作提供指导,避免不合理的建设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并提高道
路网整体使用效率,提高服务水平;
体现“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充分发挥快速公交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作用,促进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安立路BRT,安定门— 昌平区平西府,全长约 21km; 阜石路BRT,阜成门— 门头沟,全长约25km;
《北京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
1.研究背景-北京快速公交近期线路建设
北京快速公交1#线——南中轴BRT
设计运力高峰小时单向1~1.5万人 次/h。 实际调查显示,工作日单向小时 最大断面量为14500人次/小时,周末 单向最大断面量为8100人次/小时,分 别为早高峰上行和晚高峰下行;
1.0.5 快速公交系统工程规划设计,应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建设、 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设备水平,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编制原则) 1.0.6 快速公交系统工程规划设计,除参照本导则外,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相关技术规范和 技术规定。
3 快速公交规划
车 站 规与 划驻 车 场
客 流 预 测
运 能 设 计
线 路 运 营 设 计
3.3.2 项目背景分析 1 人口密度 2 经济指标
相关工程与设备规划
3 区域出行特征、人员组成 4 沿线土地使用规划
市政配套设施规划
相关工程规划
设备规划
5 环境因素
评价标准
3.3.3 交通数据收集与分析
系统评价
No
1 研究范围内的交通现状 2 研究范围内的公交路网与客流分析
快速公交 系统 快速公交 智能系统 快速公交 车辆
车辆定位控制系统、信号优先控制系统、视频 监视系统、通信系统、乘客信息系统 4 车辆 决定系统的速度、运能、气体排放指标等 5 售检票系统 票制、售检票方式、票据形式以及计价结构 6 运营服务
快速公交 售检票系统
运营路线结构、服务时段、服务频率及运营调 度方式等
方式连接便利性来确保网络运营效率。
2 线路设置 线路长度一般线路以单程运营时间不超过1小时为宜,即每条线路长度不宜 大于25公里。适宜长度应在10~25公里之间。如果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线路,可以
安排更短长度。
3 起终点选择 拟建线路起、终点不应设在市区内大客流断面位置,也不宜设在高峰断面流 量小于全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1/4的位置。同时应考虑运营管理的要求、 驻车条件以及人流疏散的条件。
3.5 相关工程与设备规划 3.5.1 相关工程规划 3.5.2 设备规划
3.6 市政配套设施规划 3.7 系统评价
3.1 快速公交系统
3.1.2 快速公交系统组成要素 1 车道
快速公交 车道 快速公交 运营服务 快速公交 车站
快速公交路权的基本保障 2 车站、驻车场 连接快速公交线路、乘客及其它交通方式的重 要环节 3 智能系统
上位规划
出行特征 客流需求
线路 功能定位
3 快速公交车道和车站的可实施条件及其特性(沿线 道路等级,道路几何特性,交通量,交叉口的宽 度、长度、数量和类型等);
4 可获得的投资、运营和维护资金。
系统级别 实施条件 成本 元素组合
3.1 快速公交系统
3.1.3 快速公交系统级别 表3-1 快速公交系统分级
放射线
连接城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地区 宜选择出行密度大的走廊
穿中心线
城市中心
客流潮汐现象明显,出行距离长 2) 穿中心线特征
放射线
城市两侧出行需求基本均匀 整条线路运量均衡
Yes
规划方案
3.3 项目功能定位
3.3.4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根据不同主体分为三组,分别为使用者、经营者和社会交通。
上位规划
与使用者有关指标
出行时间长短 车辆到站准点率
项目 功能定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