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类型:教育研究是研究者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教育研究问题、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或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从而回答研究问题、建构教育理论的理性过程。

(注意问题:1.教育研究是一种自觉的科学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教育工作中的认识。

2.教育科学研究既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创造。

教育研究的类型(一)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以教育研究问题的内容和性质为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两种类型。

价值研究是针对教育的价值问题所做的研究的总称。

教育事实研究是针对教育的客观事实问题所进行的的研究。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事实研究所关注的正是教育领域的活动事实。

(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依据教育研究所确立的目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也称为理论研究,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新的科学认识,以发展、丰富或修正、完善教育理论为主旨的教育科学探究活动。

应用研究,是是指以为改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而寻求教育对策、制定教育方案、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等为主旨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三)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依据所采用的范式不同,教育研究可以化分为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

定量研究指对教育教学现象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获取量化资料,并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的准确性或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数量描述的一类研究。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类研究活动,是人文主义研究范式。

—二者的融合,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它能够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和解释问题提供单一方法难以呈现的视野,因为教育或社会现象本身是多面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

2.研究问题的选择(一)确定研究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就是困惑,就是不满,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常常对一些观点感到困惑、不满,或意识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这时就有了问题。

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学习型问题”,另外一类是“探究型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二是教育理论文献中的问题。

1、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大多数教育科学研究问题都是来源于教育实践的。

从教育目标所提出的根本问题;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实践中的弊端问题;学校整体改革问题;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薄弱点,填补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空白点问题。

2、教育理论文献中的问题各种理论中的矛盾;已有理论的局限性、片面性;已有理论未涉及的领域;3、课题指南中的问题课程与教材研究;学与教研究;幼儿教育研究。

(三)课题选择的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标准,研究问题的价值标准即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研究问题的理论价值;二是研究问题的实践价值。

2、科学性现实性,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知道。

3、要具体明确;“小题大做”会得出具体明确的、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

4、可行性标准,是指完成课题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

3. 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促进人类个体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承。

教育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去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

教育研究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两条:意识对教育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二是对教育实践的设计与改进。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描述、解释、预测、改进。

教育研究的意义1.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3.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需要。

4..从事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

5.从事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6..有利于教育理论自身丰富和发展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了解和熟悉教育研究的方法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4、文献综述的价值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教育科学研究既是创新性的探索活动,同时也是学习和继承的过程。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使研究者明确自己打算研究的问题,国内外同行都做了哪些研究,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的,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明确了这些,也就明确了已有的研究现状,也就明确了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使研究者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或修改研究问题研究者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评述,发现已有研究问题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可使自己的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化。

3、为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任何一篇研究文献,都有自己的研究思路或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应当留意他人研究包改中的研究方法,以便以后在自己的研究中借用该方法。

4、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和论证依据文献综述可以为研究者解释自己的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和论证依据。

研究者在撰写研究论文,除了要用大量的事实资料作为论据外,常常还需要一些“理论论据”,即引用别人的观点和言论。

研究者在文献综述时,做好文献摘要,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己以后撰写论文积累理论依据。

5、如何让撰写好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阅读过的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大量文献的综合性的述评。

文献综述主要是用来描述所要研究的研究问题的研究背景的,即研究者打算研究的问题的研究现状。

它具有新颖、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评价客观和简练等特点。

一般来说,要做好文献综述需做到以下六步:第一步:选择主题,第二步:文献搜索,第三步:展开论证,第四步:文献研究,第五步:文献批评,第六步:综述撰写文献综述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问题提出部分,主要是概括问题的性质、特点、研究的重要性等。

(2)现状分析,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将归纳、整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

(3)研究的趋势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内容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提出展望性意见。

好的文献综述需具有以下几点:1、前沿性2、覆盖性3、相关性4、评论性5、连贯性6、客观性6.访谈的类型与质性访谈的实施访谈法:访谈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向被访者提出问题,根据被访者的回答,收集资料的过程。

访谈的类型:1、根据访谈是否使用详细设计的访谈提纲,访谈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无结构性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

2、根据每次访问时访谈对象的多少,访谈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团体访谈。

3、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质性研究中的访谈通常采用开放和半开放的方式。

研究者提出访谈问题之后,先让对方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然后再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逐步聚焦,围绕一些重要的主题进行深入的交谈。

访谈的结构应为被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留有充分的余地。

研究者应注意被访者对问题的定义和思维方式,遵循他们的思路,用他们的语言来讨论问题。

访谈的形式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从双方接触的方式看,访谈还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根据受访的人数,访谈还可以分为个别和集体两种方式。

访谈前研究者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还应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设计不同的访谈提纲,依据研究的问题和概念框架、研究的目的以及研究对象的可行性。

尽量提开放性的问题,让受访者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访谈中研究者的倾听、回应和追问非常重要。

访谈者的非言语行为对于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也非常重要。

7.简述调查问卷的的结构与编制程序问卷的结构: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和结束语等。

标题是调查研究内容高度概括的反映,它既要与研究内容一致,又要注意对被调查者的影响。

前言主要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进行简要说明,以引起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除顾虑。

指导语是对如何填写问卷、如何回答问题的说明。

问题及答案,这是问卷的主要部分。

问题是表达问卷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分为开放型和封闭性两种。

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唯一的代码,并以此作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结束语是问卷的最后一部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几个开放式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或者由被调查者对该调查提出意见,同时还可以表示谢意。

问卷的编制的步骤:1.明确调查目的,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范围收集搜集所需材料,并确定研究对象。

2.列出问卷调查所需研究问题的纲要,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和问卷类型。

3.围绕研究问题编制具体的问题题目和备选答案。

4.编制问卷初稿5.征求有关人员、专家的意见,或者进行试调查6.根据同行意见或试调查信息修改后定稿8.、变量及其测量。

教育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有三大类,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自变量的种类:课题方面的自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暂时的被试变量。

自变量的控制:指在研究中对刺激变量的操纵变化。

控制包括以下几方面:⑴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

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有以下三个好处:①可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②操作定义可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③操作定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⑵规定自变量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值——检查点,至少要三个,一般三至五个左右为宜;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至少要选五个或五个以上的检查点。

2、因变量。

又称反应变量,因其主要是根据受测者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度量。

因变量一定是由自变量引起,在教育研究中这点并不易分辨或觉察。

一般来讲,作为反应变量的指标有:⑴准确性方面的指标;⑵速度或敏捷度方面;⑶刺激的强度水平不同;⑷概率或频率;⑸反应的强度或力量;⑹各种成就测验与心理测验的量表分数及评价者的评定分数;⑺高次反应变量。

对因变量进行控制,就是要达到反应变量确实能够反映受测者真实的身心反应。

为此,在选定反应变量指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⑴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⑵因变量应具备的特点:①反应指标要具有有效性,要能真实地反映反应的情况;②反应指标要具有客观性;③指标要能够数量化;④反应指标应能准确、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

⑶反应指标的平衡。

3、无关变量。

又称控制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

一说是:除自变量外,一切能影响实验结果,而实验中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另一说是:一切与所研究的条件和行为无关,但在实验中又是影响反应变量(行为,又称实验结果)的因素。

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⑴用指导语控制;⑵主试者对被试者的态度应予规范化;⑶双盲实验法;⑷控制被试者的个体差异;⑸实验组、控制组法。

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等的控制方法:⑴操作控制的方法:①无关变量的消除;②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⑵设计控制的方法:①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②无关变量效果的抵消;③随机化法和配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