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今后教育的建议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
在现今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羡慕西方国家,它们科技水平为什么那么高,生活条件为什么那么好,城市为什么那么美丽,国力为什么那么强盛。
这在相当程度上都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而要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然而,中国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与发达西方国家的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下面我从两个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着手加以分析。
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社会力量的参与不足,中介机构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学校、学生、家长缺乏话语权,人民代表大会对教育预算的审核权和监督权没有全面落实。
这种行政本位型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政府责任的落实,但其弊端也十分显著,容易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行政权力膨胀,教育资源配置缺乏公开透明,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教育决策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欠缺,轻则影响公平、抑制社会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重则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教育资源分配置不公将会使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学生群
体之间接受教育不公平、不均衡。
我国本来就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大,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而教育配置不公将助长了这些现象的恶化。
缺乏素质教育:我国素质教育喊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但是问题还是很突出。
素质教育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还不够有力,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机制有待完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
我们可以看到或听到很多这样的事: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大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低,相关人士指出,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除了经济环境压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不高。
近几年,招聘单位已经从单纯的看学历,转向了重视应聘者的能力。
因此,当前大学生的应用和社会工作能力差的整体现状凸显出来。
能力缺陷成为如今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绊脚石。
教育专家指出,基于我国整体的应试教育模式。
在我国,适龄儿童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了应试教育,所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就是考试分数。
中国素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
可见在中国的教育中分数的重要性。
但在狭隘的教育目标、单一的教育手段指导下,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受到忽略。
因此,今后政府应该更加注重教育问题,实现教育配置公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政府应该兼顾各地区,公平的配置教育资源,避免出现资源配置过程中行政权力膨胀,教育资源配置缺乏公开透明,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的现象,做到教育决策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加强素质教育应做到在领导干部中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将重视教育和科学地领导教育工作,作为考核、评价政府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真正改变“抓经济看GDP,抓教育看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区域环境;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育督导,完善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的监测和督导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体制,才能加强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实现国富民强。
104222 彭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