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民法典》十大重大部分修订条文 立法解读 民法典部分条文解读
《民法典》十大重大部分修订条文 立法解读 民法典部分条文解读
2
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 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 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 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1
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本条是关于保证方式的规定。
保证的方式被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在债 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 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这两种保证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保证人是 否享有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即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 就债务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而在连 带责任保证的情况下,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即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 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 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上述情况表明,保证人在不同的保证方式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利益受到法律保护的程 度也有差异。一般而言,保证人在一般保证中的地位较为优越,往往并不实际承担任何责 任,债务人是债务履行的第一顺序人,保证人则是债务履行的第二顺序人,保证人在债务人 履行不能或者不能完全承担责任时,对债务承担补充责任。保证人在连带责任保证中的地位 不太有利,只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 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于此情形, 法律对保证人和债务人同等要求。既然如此,保证人承担何种方式的保证责任就显得十分重 要,需认真对待,最好是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但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 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担保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 承担保证责任。⺠法典彻底修改了这一规定,有四个主要原因:第一,从比较法上来看,在 承认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区分的立法例中,绝大部分国家均规定在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 明确时,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即承认保证人有先诉抗辩权是常态,而优先选择连带 责任保证的立法例较为少⻅。第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 责任的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引发一定程度的混乱。实践中,尤其是在⺠间借贷的案件中, 很多当事人是出于人情关系为他人的借款提供保证,但因为债权人实现自己的债权时首先考 虑的是债务人还是保证人的财产更有利于执行的问题,所以很可能出现主债务人下落不明或 有财产但不便执行时,债权人直接请求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而非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情 况,这样导致保证人本来只是基于人情关系为他人提供保证,但最终主债务人的财产未被执
已抵押但没有办理抵押登记的汽⻋,买受人根据善意取得的规定取得该汽⻋所有权的同时, 抵押权消灭,抵押权就无法实现了。又比如,转让负有抵押权的财产,抵押权人有权就受让 人买受的抵押财产实现抵押权,就可能出现买受人因抵押权的实现而丧失买受的抵押财产, 又无法从抵押人处取回已支付的转让价款的情况。因此,在设计抵押期间抵押财产的转让规 则时,既需要考虑发挥物的效用,又要维护抵押权人和抵押财产的买受人的合法权益,作出 符合我国实践情况的规定。我国⺠事法律中关于抵押期间抵押财产的转让规则经历了以下变 化:
本条是关于押期间转让抵押财产的规定。
抵押权是不转移财产占有的物权。传统理论认为,抵押期间,抵押人不丧失对物的占有、使 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抵押权人对转让的抵押财产具有物上追及 的法律效力。比如,甲向乙借款时,为担保借款的偿还将房屋抵押给了乙,之后又将该房屋 卖给了丙,如果债务履行期限届满甲没有向乙归还借款,乙有权拍卖或者变卖丙所购买的房 屋,并就拍卖或者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上述理论和做法有利于加速经济流转,更好地 发挥物的效用,但也使抵押权人和抵押财产的买受人承担了一定的⻛险。比如,抵押人转让
行而保证人的财产先被执行。而相对于主债务人而言,保证人的财产往往更容易被执行或变 现,这样使得保证人可能落入一个相当不利的境地。另外,当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后,又 需要保证人向主债务人追偿,很可能导致保证人与主债务人之间人情关系破裂。没有如此强 的履行债务必要性的保证人履行了债务的主要部分,同时又恶化了保证人与主债务人之间的 关系,引发了很多现实中的混乱。第三,连带责任是一种加重责任,对于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的当事人较为严厉,对于这种加重责任,原则上应当由当事人约定或者基于极为特殊的考 虑,否则动辄让当事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也是不公平的。第四,从现实情况看,推定保证人 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实践中因推定连带保证责任,导致“连环债”“三 ⻆债”较多,一家企业倒闭,多家企业倒闭的现象不断出现,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整体 经济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原因,⺠法典最终选择回归⺠法传统,使当事人之间没有特别约定或者约定不 明时,以一般保证来处理。同时,本条是任意性规范,如果当事人选择加强对债权实现的保 护时,可以特别约定保证人的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需要特别约定,相当 于是否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需要经过保证人同意,避免保证人因不懂法律而使自己落入一个相 当不利的境地;而精通法律的商事主体没有这一问题,如有需求,自然会约定为连带责任保 证。
一、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物权法在第191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 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 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 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