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学案一、论据的选择和使用1、论据选择的原则①选择有典型性的论据所谓的典型性是指;②选择有针对性的论据;③选择新颖性的论据;④选择文化性的论据。
2、论据使用的要领①论据安排要统筹;②论据论点要对接;③语言表达要简洁。
二、常见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一)例证法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在一些同学的写作过程中,要么自己分析到底,要么一味地罗列事例和名言,而缺少相应的论述,使文章显得单薄无力。
这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论证方法——抓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阐述,让自己的论述有理有力。
例证法就是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例如有一篇题为《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的考场作文(2007年全国卷Ⅱ)写道:“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
”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
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
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
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
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二)引证法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
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范例1:题目《坚守底线,坚守忠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岳飞从小刻下“精忠报国”的理想,调兵遣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
屈原、岳飞、朱自清等人因为忠贞报国,早已流芳百世,载入史册。
而像秦桧这样折节叛国的无耻小人和像刘阿斗那样胸无大志,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辈呢?他们也早已遭世人唾骂,遗臭万年!范例2:题目《生活,源于一种平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东坡无风无雨的平衡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山中习静的平衡态;“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蒋捷竹林听雨的平衡态。
从古人的诗句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们与现代人不一样的平衡态、他们将生活置于恬淡安静的平衡上,从自然界中发现一种精神价值。
(三)正反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例如《给他人留点空白》一题,有篇文章进行了道理上的对比: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一点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
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
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
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
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给他人留些空白,留些回旋的空间,也会遭受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上文中,第一段论述“给他人留点空白”的好处,属正面说理;而第二段则反之,论说如果不留空白,过分咄咄逼人,则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属反面说理。
这样正反对照,突出了“留点空白”的作用所在。
例如《道德与学问》一题,我们的观点是“学问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可以选择这样两个事实论据:(1)秦桧身居一品,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他品行低劣,学问装进肚子里,歪思想也装进去了。
于是乎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自己也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座下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自己的学问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是无人能比,可依旧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深受后人称赞。
论据(1)中的秦桧,是学问好但道德败坏的反面典型,论据(2)中的孔子,则是学问出色,道德修养也高的正面事例。
一反一正,两者的表现、结局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
“喻巧而理至”,比喻往往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
例如下文:《机遇与创造交响曲》机遇和创造,就仿佛是一首歌的词与曲,完美结合,才能造就优美的乐章。
那是人生成功的交响曲。
——题记机遇是拿着碗,捧着书的左手,托着一份希望;创造是操着,筷子,握着笔的右手,画出一道亮丽的弧线。
若说抓不住机遇,那么创造的筷、笔到哪里去展现风采呢?机遇和创造,左手和右手,它们都离不开对方,只有紧紧握住了,拥有的那方天空才会更广阔,更湛蓝。
你若问我要机遇还是要创造,这仿佛是在问我要砍左手还是砍右手,那都不行,我要两手——右手抓住左手,让机遇不会溜走,才能让创造成为可能!机遇是定时定量的车票,那列车才会带着人们去追逐梦想。
我们勇毅地赶着,长途跋涉、艰难困苦也在所不惜,只为买到那张可能不会发第二次的机遇车票。
而创造就是机遇列车经过的旅途,一路明朗,一路芬芳,只看到窗边的鸟儿对着“创造”的洒脱叽喳地手舞足蹈。
创造,乐哉!创造,得密切关注机遇。
机遇是别涅迪克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烧瓶,静静地躺着,等待细心人的关注。
别涅迪克执著地追求答案,握着烧瓶,仿佛握着机遇的翅膀,终于有一天腾飞,便收获了辉煌。
创造理所当然是那块让人深感安全的不碎的玻璃。
给予人们更多的安乐!创造,快哉!创造,得及时抓住机遇。
机遇是康桥河畔婀娜多姿的细柳,摇曳着,姿容妖娆。
徐志摩抓住了娇柳的轻声呢喃,挥笔而就朗朗上口、飘逸隽永的《再别康桥》,创造了二三十年代典型的诗歌风格。
创造熠熠发光,只缘机遇的造访,蓬荜生辉。
创造,美哉!创造,得善于开发机遇。
机遇是破旧仓库里的那只东突西窜的老鼠,搅坏了仓库里那个可怜鬼的梦和正常生活。
而创造往往只会留给那个时刻期待机遇、勇于开发机遇的人。
要不你看,迪斯尼乐园的那些可爱的米老鼠哪会凭空而生?其实设计者就是被老鼠打扰的那个可怜鬼。
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可怜鬼由活蹦乱跳的小老鼠突发奇想,便拥有了今天令人艳羡的成就。
创造,易哉!其实,机遇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创造也就潜伏在我们身边。
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关注机遇,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开发机遇,创造根本就没有那么困难!生活,从来不冷落有志向的人。
它就是一部由机遇和创造结合而成的交响曲。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我们原本就应该吟唱成功,吟唱快乐!评述:这篇满分作文巧用比喻来立论述理,短短千字之文,新颖活泼的比喻随处可见,可谓妙喻连珠,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机遇”与“创造”的关系,颇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用比喻论证,关键要找准事物与道理之间的共同点。
如我们说“读书就好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把书籍比作大海,因为两者之间具有辽阔无边、内容丰富等相似点。
打好比方之后,我们再扣住这相似之处,结合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才算完成了比喻论证的全过程。
三、议论文写作选取论据的技巧(一)选取的论据要有广度,兼顾古今中外的各个领域,如示例——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十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希连续试验 914 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锥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胂凡纳明。
(二)学会运用点式论据,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段落内,抓住某一个事例或某一句名言进行分析论证,方法是围绕论点点其名、说其事、引其语——在挫折中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事业。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并没有使他放弃坚持理想的信念,经过一段治疗和坚持不懈的锻炼他又重返政坛,并成为拄着双拐的纽约州州长。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但他仍以卓越的政绩、惊人的口才让对手失色。
依靠着战胜挫折的坚韧和乐观,罗斯福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美国第32任总统。
(三)是学会运用面式论据,就是在一个比较小的段落内连续铺排三个以上的事例或名言进行论证,一般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即论据群。
它的好处是笔墨节俭而材料丰富——1、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发出“我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2、然而,还有许多人,他们为了不同的目的,逾越了人格的底线,心中的明月也笼上了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华歆醉心名利,汲汲富贵,致使管宁割席,与之绝交;扬雄趋炎附势,巴结王莽,招来天下文人,千载鄙弃;吴起为得将名,杀妻取信,遭到世间百姓万代唾骂……3、中华民族是勇于担当责任的民族。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四、事例、名言运用的强化“化妆”方法化妆点1:运用因果推理法分析运用因果推理法分析,要在列举事例之后,找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因果句的形式进行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其表述形式常为“(正是)因为……所以……”(由因导果法)“之所以……是因为……”(以果溯因法)“既(然)……就(那么)……”“……因此……”等等;示例: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