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1].营养不良与肥胖

16[1].营养不良与肥胖


健康宣教
介绍常见病因,做好预防 指导科学喂养 做 Nhomakorabea生长发育监测
肥胖症 obesity
概述
儿童肥胖症是一种与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慢
性疾病 孩子越胖越健康? 我国肥胖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以青少年阶段 发病率最高
他们也是肥胖吗?
定义
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消耗量,导致体
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 表现为脂肪组织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 一种状态
断 了解其营养史、喂养史 了解其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无异常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能量、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和
/或需要、消耗过多有关 生长发育改变 与营养素缺乏,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有 关 潜在并发症: 感染 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低血糖:与新陈代谢异常有关 干眼病:与VitA缺乏有关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与铁摄入不足和/或吸收障碍有关 知识缺乏:与患儿家长缺乏营养知识及合理喂养方法有关
臀部和大腿处 脂肪细胞快速增多期:出生前3个月、生后1 年、11-13岁
症状
食欲旺盛,便爱甜食、油脂类食物。
疲乏、活动后气促,甚至出现肥胖-换氧不良
综合征 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脂肪过度堆积限制胸 廓和膈肌的运动—肺通气不足—低氧血症— 发绀—心脏扩大—心衰 可有心理障碍
体征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按医嘱给予助消化药物? 食欲很差、吞咽困难、吸吮力弱可鼻饲 病情重者少量输血浆、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补液管理:总量按实际体重计算,要适当减少, 均匀输入,防止过多过快引起循环负荷过重 低蛋白水肿可输注白蛋白
预防并发症
感染 预防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破损 重度可输血浆 低血糖 低血糖表现 预防: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 处理:遵医嘱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注射液 干眼病 生理盐水湿润,抗生素眼膏 补充VitA制剂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最早出现的症状)
皮下脂肪减少,近消失 顺序:腹部 躯干 臀部 四肢 面部
体重减轻
分度:轻、中、重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15~25%、25~40%、

40%以上 腹部皮摺厚度:0.8~0.4cm、<0.4cm、消失 身高 消瘦 皮肤 肌张力 精神状态
营养不良患儿的护理 malnutrition
儿中心 宋立元
蛋白质-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
定义:机体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
障碍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临床特点: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渐进 性消瘦或水肿、血清胆固醇下降、常伴各器 官功能紊乱 易发年龄:<3y
病因
饮食:长期摄食不足;喂养不当;饮食习惯
皮下脂肪丰满,但分布均匀
白纹或紫纹:严重肥胖患儿因皮下脂肪过多
而形成,多见于胸腹 、臂部、大腿 扁平足和膝外翻:体重过重,下肢负荷过重 导致 肥胖与乳房发育的鉴别 肥胖与阴茎发育不良的鉴别
心理护理
肥胖小儿青春期出现较早,造成最终身高较
矮 年长患儿可能存在心理和社交障碍,如自卑、 胆怯
BMI分度法
BMI:体质指数,国际常用标准
体重与身高的平方之比值:Kg/m2 弊端:BMI没有把一个人的脂肪比例计算在
内,所以一个BMI指数超重的人,实际上可 能并非肥胖。比如练健身的人,由于体重有 很重比例的肌肉,他的BMI指数会较高,但 并非肥胖
成人BMI标准
体重指数 过轻
分类
体重低下型:体重低2个标准差
生长迟缓型:身高低2个标准差 消瘦型: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的均值的2
个标准差,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分型
浮肿型:蛋白质缺乏为主
消瘦型:能量缺乏为主
浮肿型
消瘦型
评估
身高体重,需结合患儿以前生长发育指标
身材矮小的患儿,应以皮下脂肪为主进行判
回忆一下
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什么? 脂肪过度堆积限制胸廓和膈肌的运动—肺通气不 足—低氧血症—发绀—心脏扩大—心衰 营养不良的患儿调整饮食的原则是什么?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
All for children!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 高于机体需要量,与患儿过多摄入
高能量食物和/或运动过少有关 自我形象紊乱 与肥胖引起自身形象改变有关 焦虑 与控制饮食困难有关 知识缺乏 与家长对合理营养的认识不足有关
治疗原则
不使用“减肥”或“减重”的观念
以“控制增重”为指导思想 减少热能性食物的摄入
其他
增加运动量,增加能量消耗 解除精神负担

四大禁忌
禁止饥饿/半饥饿或变相饥饿疗法。
禁止短期(3个月内)快速“减肥”或“减
重”。 禁止服用减肥药品、减肥食品或饮料。 禁止使用手术或物理疗法治疗。
预防肥胖
改善饮食结构及喂养方法。 妊娠后期:避免摄入过多高脂食物。 婴幼儿期:强调母乳喂养,正确添加辅食。 学龄前期: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偏食糖类、 高脂、高热卡食物。 青春早期及青春期:加强营养学知识和正确选择 食物的教育。 养成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劳动的习惯。 定期监测小儿体重。
男性
低于20
女性
低于19
适中
过重
20-25
26-30
19-24
25-29
肥胖
非常肥胖
30-35
高于35
29-34
高于34
病因
摄入过多:高热量、高糖、高脂
活动少—消耗少 遗传因素
其他:精神心理等
病理生理
脂肪组织
主要成分脂肪细胞
易分布于皮下、网膜等处 其中男性易堆积在腰部以上,女性在腹部、
肥胖症分类
单纯性肥胖症: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代谢
性疾病的肥胖,95%~97%的小儿肥胖属于 此类型
继发性肥胖症:继发于各种内分泌代谢病和
遗传综合征,他们不仅体脂分布特殊,且常 伴有肢体或智能异常。
肥胖症分度
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正常小儿标准体重




的20%为肥胖 20~29%为轻度肥胖 30~39%为中度肥胖 40~59%为重度肥胖 >60%为极度肥胖
增加机体对热能性食物的消耗
饮食调整



根据年龄和肥胖程度适当减少每日热能的摄入 必须满足基础营养和生长发育需要 选用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食物 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蔬菜、萝卜、苹果等 少量多餐,两餐间可吃低热量的点心,不吃零食 体重不宜骤减,最初控制体重增加,以后体重逐 渐下降至该年龄正常值以上10%不再严格限制饮 食
不良 疾病:影响食欲或消化吸收 先天因素:畸形、早产、多胎、孕母疾病 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和急慢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病理生理

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低血糖症 脂肪大量消耗—血清胆固醇下降 蛋白质缺乏而消耗增加—低蛋白性水肿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肾浓缩功能降低 神经系统 免疫功能下降
治疗与护理
原则:以消除病因为主,采取防治结合、营养 与保育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综合措施 改善喂养 治疗疾病 调整饮食 促进消化 治疗合并症
合理喂养
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直 至恢复正常饮食,以免不能耐受引起腹泻 轻度:消化功能尚好,适当增加含蛋白质和 热能较高的食物 中重度:消化能力弱,饮食要循序渐进,先 查理想体重,按45~55kcal/kg/d逐渐增加到 120~170kcal/kg/d,等体重接近正常,按 110kcal/kg/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