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题型和答题方法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2、说明文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具体实在的事物,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如《看云识天气》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再如《死海不死》,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理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5、说明文语言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②生动性6、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①总—分,如《苏州园林》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③分—总,如《什么是生态系统》(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如《看云识天气》(3)并列式:各段落之间关系是并列的。
二、说明文题型和答题方法考点之一说明对象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答题方法: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对策:1看题目,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2看首尾段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看首尾段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3逐段分析,提炼概括。
例:《看云识天气》说明对象是云和天气的关系(原文没有)考点之二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对策:1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从原文找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原词、原句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2原文没有,从原文概括特征。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及作用1说明方法10个(每3个字):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打分列举下)作诠释、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引资料。
2说明方法及作用?某段用哪种或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①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看云识天气》中“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②分类别:把······分为······,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如《看云识天气》按光彩分:晕、华、虹、霞。
)③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数字很多集中)④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例如旅人桥)⑤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了废气——氧,这就是光合作用。
)⑥作诠释: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⑦作比较:把·······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注意:下定义是定义事物本质特征,反说也成立,例如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而作诠释:是揭示概念中的一部分,反说不成立,例如铀yóu,是银白色的金属)⑧(画)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⑨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⑩引资料:引资料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说明文中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作用: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说明文中引用诗词:(作用:丰富文章语言,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考点之四说明顺序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①说明顺序: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外内、上下、前后、远近。
如《故宫博物院》)、C逻辑顺序:事物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10种逻辑顺序:①由现象到本质;②由特点到用途;③由原因到结果;④由整体到部分;⑤由主要到次要;⑥由概括到具体;⑦由具体到抽象;⑧由简单到复杂;⑨由特殊到一般;⑩由分析到综合。
)注意:A、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B、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C、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②简要分析:首先由···引出说明对象,其次说明···,最后说明···,故采用的是····顺序。
考点之五考词语说明语言①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某某词好在哪里?加点字词表达效果?答题方法:①加点字词意思是·····②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如街巷最窄处仅0.8米,“仅”字作用效果?答:①加点字“仅”意思是只有,准确说明了街巷狭窄的特点,体现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类型2、某加点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方法:(1)不能删。
(2)解释词语意思,如“大约”“可能”“左右““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等表估计推测不确定,“比较、几乎、相当、常常、往往””等词表程度;“最多、至多、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词语原文意思太绝对了或不符合实际。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中国石拱桥》“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几乎”能否删掉呢?答:(1)不能,(2)“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3)删去后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
(4)“几乎”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类型3、某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3)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法:第一步: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第二步:说明其作用说明语言②生动性A、试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句子?对策:找比喻、拟人化、引用、描写的语句等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B、从说明语言角度分析句子表达效果。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打比方,把云比作鳞波,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题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例如:“它”,“这”“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答题方法:从“它”,“这”“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考点之六考段落题型1说明文中第①段或第①②段写神话、故事、新闻报道、传说、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答:作用: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说明的趣味性2、引出说明的对象3、引出下文对某某事物的具体说明题型2、文中④⑤⑥段落能否调换段落顺序?答:不能调换,理由:第④段说明了·····内容,第⑤段说明了·····内容,第⑥段说明了·····内容,④⑤⑥段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题型3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段落合适?简述理由。
答:(1)放在第X段合适,理由:(2)这则材料说明的是···,第X段说明的是···,(3)共同点都是···,所以放在放在第X段合适。
考点之七考全文概括信息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对策:①提取每段要点,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②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③综合归纳,此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
考点之八考发散创新题型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对策:(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
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
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3)依照常识回答。
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