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人口和乡村建设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人口和乡村建设

微专题(一)中国人口问题(2020河北张家口摸底)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岁或65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

是一种狭义上的高龄化,是人口的系统性高龄化的重要表现,按照高龄人口比重可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4个类型:高龄人口比重低于10%的称为未高龄型、10%~13%的为高龄型Ⅰ期、13%~16%的为高龄型Ⅱ期、超过16%的为高龄型Ⅲ期。

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高龄化情况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特点是()A.由西北向东南减轻B.由东南向西北减轻C.由西南向东北加重D.由东北向西南加重2.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资源丰富程度C.环境污染程度D.养老保障制度3.高龄化加重的最直接影响是老年人()A.养老金增加B.消费需求下降C.照料服务需求增加D.住房需求下降(2020陕西重点中学联考)“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A.生育率较低B.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C.年龄结构失衡D.“养儿防老”的思想5.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C.严控城市人口增长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2020晋冀鲁豫中原名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2010年以来,我国的()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7.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2020湖南长沙质检)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D.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9.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不合理的是()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2020山西大同三模)人口老龄化的度量包括数量(老年人口数量、占比)和质量(人口预期寿命)两个方面。

以2010年全国老龄化系数(8.87%)与总体预期寿命(74.83年)为基准水平,依据各省市人口老龄化系数、预期寿命同基准水平的差值,将全国各省市分为4类(如下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省份中,养老负担最重的是()A.青海B.广东C.广西D.黑龙江11.甲省区人口老龄化“数量”与“质量”类型形成的原因是()①人口出生率较高②医疗卫生水平高③海拔高,居住适宜性低④人口少,迁入量大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2.各省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合理的是()A.湖南——限制人口迁出B.山西——提升医疗水平C.四川——完善工业体系D.新疆——接纳海外移民13.(2020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

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10%<P≤14%时为老年型中期(A2);当14%<P≤16%时为老年型后期(A3);当P>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材料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截至2015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

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

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14.(2020贵州贵阳阶段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

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图示意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中国人口问题1~3.1.B 2.A 3.C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减轻,B 项正确。

第2题,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高龄化严重,故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

东南部不是资源最丰富的。

东南部经济发达,环境污染较严重,不利于老年人生活。

养老保障制度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A。

第3题,高龄化加重代表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重增加,故需要的照料服务增加,C项正确。

养老金不会增加,消费、住房需求影响不大。

故选C。

4~5.4.C 5.B解析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有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尤其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说明还有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因素等原因造成,不包括年龄结构失衡,C符合题意,故选C。

第5题,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应促进城乡人口流动,A错误;适度调整生育政策,B正确;促进城市化发展,C错误;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选择,D错误。

故选B。

6~7.6.B7.D解析第6题,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对人口总数及人口性别比影响不大,排除A、D;结婚的人口数量取决于结婚率和人口总数,据图可知,结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结婚人口数不会大幅减少,C错误;离婚率上升,人口增加,离婚人数相应上升,B正确。

故选B。

第7题,结婚率偏低,会影响出生率,新出生人口减少,相对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人口老龄化加剧,D正确;出生人口减少,对现阶段的劳动力影响较小,A错误;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死亡率没有影响,B错误;离婚后其子女并不是孤儿,C错误。

故选D。

8~9.8.D9.A解析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大,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20~6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较大,说明其劳动力相对充足,因此不需要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

10~12.10.C11.A12.C解析第10题,广西为深度老龄化—长寿型,老年人口比重大,经济落后,养老负担最重,C正确;青海、广东、黑龙江为轻度老龄化,养老负担相对较轻。

第11题,甲省区为西藏,为轻度老龄—低寿型,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老龄化较低,海拔高,居住适宜性低,寿命较低,①③正确;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人口迁入量小。

故选A。

第12题,湖南为深度老龄—低寿型,限制人口迁出不符合事实;山西为轻度老龄—长寿型,提升医疗水平并不是最迫切的;四川为深度老龄—低寿型,应完善工业体系,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回流,C正确;新疆接纳海外移民的可能性较小。

13.答案(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型;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或: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A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龄型人口。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减缓了当地老龄化进程;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2000—2010年,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型,说明老龄化加剧,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第(2)题,主要分析南通市优越的大气环境对南通老年人口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减缓了苏南老龄化进程。

14.答案(1)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体偏高;1980—1999年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2000—2003年出生性别比稍有回落,但之后一直处于偏高状态;2008年出现拐点以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年下降。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预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为人为性别选择提供了可能;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

(3)可能导致婚姻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可从图中直接读出,注意分时间段分析。

第(2)题,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等均有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