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知识巩固◇1、五种基本感觉及其感觉器官: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味觉——舌,触觉——皮肤。

2、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器官。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触觉对人体的保护意义极大。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1)会产生适应现象,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对环境的适应性);(2)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5、舌内藏有味蕾,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对液体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6、人具有的四种基本的味道:甜、咸、酸、苦。

7、舌对不同部位相应感觉的敏感区:舌根——苦,舌尖——甜,舌侧中部——酸,舌侧前部——咸。

8、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9、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10、声波的应用: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利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等。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11、耳的结构中耳:鼓膜(在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鼓室、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内耳:半规管(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前庭(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12、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13、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4、防止噪音的途径:(1)控制噪声声源振动(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震动);(2)阻断噪音传播(隔声、吸声和反射声音);(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

15:大多数人把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

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16、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17、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影子的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18、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19、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在真空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х105 千米。

20、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 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光年。

21、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

彩色光带中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22、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他本身颜色相同的光;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23、红外线:有热作用,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

(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

(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等)。

24、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照射到另一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5、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6、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射出。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光滑的反射平面时,反射光线也呈平行光线朝一个方向射出。

27、平面镜成像特点:(1)正立等大的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8、光路可逆:如果得到的反射光恰巧是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这就说明一个重要的原理——光路具有可逆性。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耳鼻喉科医生用的凹面镜、手电筒等)29、球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汽车观后镜、街口拐弯处的反光镜等)30、光的折射:光在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另外,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方向向也会改变,这也是光的折射。

31、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3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中央厚、边缘薄,呈凸起状的透镜。

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中央薄、边缘厚,呈凹陷状的透镜。

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应用(P24)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U>2f f 倒立实像缩小照相机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f V>2f 倒立实像放大幻灯机、投影机U=f 无无无无/U / 正立虚象放大放大镜33、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的构造包括晶状体、玻璃体、瞳孔、角膜、视网膜等。

34、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量。

虹膜的颜色决定眼球的颜色。

巩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35、折光系统:眼睛中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屏幕”(倒立、缩小的实像)。

36、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37、近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带凹透镜。

远视: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带凸透镜。

◇第二单元运动和力知识巩固◇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

2、生命运动:生物的生长繁殖(比较复杂的运动)。

3、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4、物体被举高时所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弹性势能)称为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5、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各种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

6、化学能: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中贮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等。

7、参照物:研究某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8、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1)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2)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0、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1、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

12、力的概念:力(N)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 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1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1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6、力的表示法:(1)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17、(1)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18、重力(G):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g =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19、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0、摩擦力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

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1、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2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

24、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对力是一对平衡力。

25、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2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7、(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3)物体受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第三单元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巩固◇1、动物的生命周期: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