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应知应会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规范(了解授权性法律规范、义务性法律规范、命令性法律规范、强行性法律规范任意性法律规范、确定性法律规范的含义并且能够根据定义判断给出的法律规范属于何种类型)
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具体的说,法律规范是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法律后果的准则。
以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为标准的分类:
授权性法律规范:授权主体可以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规范——可以做的行为;
义务性规范:规定主体必须为特定行为的规范——应当做的行为;
禁止性规范:规定主体不得为特定行为的规范——禁止做的行为。
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的不同,或者说权利义务的刚性程度不同,分为两种任意性规范与强行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在法定范围内允许行为人自主确定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范(合同)强行性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具有确定的性质,不允许主体单方或协议变更其适用的法律规范(公司法注册资本)
依法律规范的确定性,分为三种:
确定性规范:明确规定了行为规范的内容,无须援用其他规则来确定本规则的法律规范
准用性规范:没有明确法律规范的内容,但明确了可以或应当援用其他规则来使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的法律规范
委任性规范:没有明确法律规范的内容,而授权某一机构予以具体确定的法律规范
2.法律渊源:法的渊源又称为法律的形式,指来源不同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法的外在存在形式。
在我国法律渊源有如下几个部分构成: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协定。
3.法律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可根据他们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这些门类成为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就是法律体系。
4.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内容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由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所组成。
5.权力能力:所谓权利能力,又称法律人格或主体资格,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它反映了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可能性
6.行为能力:所谓行为能力是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5&6共同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标准。
7.权利的概念:是指法律赋予主体享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或自由。
8.义务的概念: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或约束,表现为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要求。
7&8一起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
9.法律事实:所谓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事件和人的行为。
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因。
人的行为由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组成。
10.法律行为:即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要素即指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设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11.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意欲达到某种预期法律后果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
12.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13.代理权:代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代理权。
代理权是代理人以他人名义独立为意思表示,并使其效果归属于他人的一种法律资格。
14.无权代理: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进行的民事行为。
15.表见代理:无权代理人所为的代理行为,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在此情形下,被代理人应当承担代理的法律后果。
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善意的无过失当事人的利益。
学理界称此种情况为“表见代理”。
16.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债权请求权),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权利的权利。
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
17.
支付对价买东西要付钱,
单方行为自己做出即为有效,比如扔掉属于自己的东西,
双方行为买卖合同,一个要买一个要卖,
多方行为是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
有偿行为买东西要付钱
无偿行为送给别人东西不要钱
要式行为行为要求必须以一定的形式作出,比如书面合同,
不要式行为对行为不要求必要的形式,
单务行为单务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因负有义务,另一方当事人仅负有权利的民事法律行为
双务行为双务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均享有权利或都负有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简单题
1.简述法的特征(四个特征)
法是出自国家的行为规范、法的效力具有普遍性、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法的内容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能够分析某个具体的法律规范)。
假定: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和情况,包括行为人的身份、行为发生时空条件等。
模式:模式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规则,包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根据行为规则的内容和性质,模式分为可谓模式、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三种。
后果:后果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表达法律规范对主体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3.简述我国法律渊源的种类。
宪法、法律、法规、规范、司法解释、国际条例
4.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部门有哪些?
我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
5.简述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概念和范围。
概念:法律关系的主体及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范围:主体范围: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
6.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含义以及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概念见名词解释
权利与义务之间联系密切,没有无异物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权利的行使依赖于义务的承担;权力的行使有一定的界限,不得滥用权利。
7.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行为能力的种类有哪些?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完全行为能力
限制行为能力
无行为能力
社会组织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社会组织也应当具有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在法人成立时同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同时消灭。
法人的权利能力并不是一律平等,而根据法人的章程的规定不同而不同
法人的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不同,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而法人通过法人代表人或其他代理人实现。
8.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
客体:物、行为、人格利益、智力成果、货币
9.简述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即为法律事实
发来不是是是指法律规范所给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两大类:事件和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又可以分为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10.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特征?
特征有: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是一种合法行为
11.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实质条件:主体适格、内容合法、表示意思真实
形式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11.代理的法律特征
代理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能够在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因此代理行为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
12.代理权滥用的行为有哪些?
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
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
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13.无权代理的情形有哪些?
没有代理权的代理
超越代理权的代理
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
14.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a. 代理人没有代理权
b. 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
c. 客观上有使相对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情形
d. 相对人基于这个客观情形而与无权代理人成立民事行为。
e. 代理关系终止后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而使第三人仍然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
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
15.诉讼时效的种类有哪些?
普通诉讼时效2
短期诉讼时效1
长期诉讼时效4
最长诉讼时效20
16.诉讼时效的中止事由有哪些?
阻碍诉讼时效进行的事由为不可抗力和其他障碍。
其他障碍是指除不可抗力外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的客观情况。
这些其他障碍具体有: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代理权丧失、丧失行为能力;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而无法主张权利;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17.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哪些?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权利人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向义务人提出请求履行义务的要求;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