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初 国内外背景

建国初 国内外背景

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发展问题上,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革命的成功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中心任务由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且这个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一方面,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这是形势的主流。

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

在军事政治方面,国民党反动派还有100多万军队盘踞在西南、华南几个省份和台湾等沿海岛屿,进行垂死挣扎。

反动派溃逃时在大陆遗留下200多万政治土匪、60多万特务分子、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在各地进行疯狂的破坏和捣乱。

他们还寄希望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妄图卷土重来。

在新解放区约有3亿多人口的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进行,地主阶级没有完全被打倒,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还是主要矛盾。

新中国在财政经济方面极为困难。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反人民战争的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自然经济十分强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194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800万多公顷,灾民约4000万亟待救济。

城市中大约有400万失业者和大量的半失业人员,需要人民政府予以安臵和救济。

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也要包下来管饭吃。

更为突出的困难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的局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依然存在着,严重地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直接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

这种状况,使新中国面临着比苏联和东欧各国革命胜利后更为艰巨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上述形势表明,新中国建立之初,一方面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尽快地制止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这是涉及到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存在与巩固的更为困难、更为紧迫的大事。

因此,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用最大的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便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更好的条件。

1、镇压反革命镇压反革命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简称镇反运动。

镇反运动极大地实现了毛泽东发动群众的目标。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各种形式的会议动员、血泪控诉,镇反之后明显地形成了群众向共产党一边倒的情况。

共产党和新政府的权威已经相当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不仅如此,由于镇反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捕杀地方恶霸,以及惩处那些历史上曾经危害共产党人的分子为重点,间接取缔打击任何可能结成团伙的社会黑恶势力,藉以发动社会上的积极分子,组成联防及居民治安小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大大加强了社会的治安力量,极大地降低了刑事案件的发案率。

但是,即使按照毛泽东自己的标准,镇反运动无疑也已经发生扩大化了。

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的结果,是各地杀、关、管的数字都大大突破了原先的设想和计划。

加上各地都没有足够的公检法机构和人员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审理如此多的杀、关、管案件,结果是多数案件都未能经过严格审理。

相当多的人犯只是基于历史上有所谓“劣迹”,量刑的标准已远远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的规定,自然更不重视“现行”与否。

不讲证据,滥捕滥杀的现象相当普遍。

Eg:朱自清的儿子朱迈先,早年积极追随中共,投身抗日活动,八年抗战期间亦因中共指派随宣传团集体参加了国民党军队,解放战争后期并策动桂北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成功,同样既无民愤、亦无血债,却在镇反运动中被当成历史反革命判处死刑,执行了枪决。

罗广瀛,四川大学教授,国民党军第七编练司令官罗广文及《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的堂兄,解放前夕冒着危险,成功策动罗广文率残部起义,但镇反中却被捕,其妻写信说“一家八口全靠罗广瀛养活,望政府给予宽大处理”,但还是被很快处决。

金庸的父亲查枢卿也是在镇反期间被作为“反共地主”处死的,1981年邓小平会见金庸时曾提过该事。

三反五反——"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建国初,不法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进行违法活动。

在资产阶级的腐蚀和影响下,政府机关里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滋长,有的干部堕落变质。

在1951年10月开始的增产节约运动中,揭发出大量的贪污浪费现象。

中共中央于12月1日和12月8日,发表重要文件。

从此,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

在三反运动中,又揭发出资产阶级不法分子同国家机关中的贪污分子密切勾结、从事犯罪活动的严重情况。

1952年2月上旬,五反运动首先在各大城市开始,并且很快形成高潮。

1952年3月5日,中共中央规定了对违法资本主义工商户处理的基本原则:过去从宽,今后从严;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工业从宽,商业从严;普通商业从宽,投机商业从严。

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结束。

"三反"、"五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3亿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极大障碍,也是新中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和富强的障碍。

因此,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既是继续完成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条件。

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一般都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复查总结等步骤。

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开始南进,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

麦克阿瑟上将为美军远东军司令。

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公然干涉朝鲜内战。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

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

”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

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但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950年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简称“三八线”),1950年10月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战争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美方首席代表哈利逊中将参加在板门店举行的签字仪式,并在协定上签字。

28日,金日成元帅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分别在协定上签字。

28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协定上签字。

29日,交战双方交换经双方司令官签署的停战协定。

协定以北纬38度为南北朝鲜的军事分界线,己方各由此线后退2公里成立非军事区。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历时3年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毛岸英等国际形势——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的是美苏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合作走向战后对抗,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互相对峙进行冷战的局面。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的巩固与发展,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的影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苏联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国力更加强大。

在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

新中国的成立,在国际上得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以及民族独立国家的承认、同情和支持,也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欢迎。

这种形势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是有利的。

战后,美国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大大削弱的基础上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实现其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同英法等国结成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到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紧张局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

这个侵略阵营在欧洲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实行"冷战";在亚洲则顽固地与中国人民为敌,拒绝承认新中国,并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