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
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学习通过描写人物活动来写热闹场面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
明和传统文化。
2、领悟文章的写法,并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
1、阅读老舍的文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配乐欣赏图片,简介春节,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揣摩写作方法
1、浏览课文,标注出老舍先生写了北京春节的哪几个重要日子,发现课文的写
作顺序。
(时间顺序)
2、自读课文,标注出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个重要日子,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三、细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气氛
腊八
1、自读第1、2自然段,画出老北京人过腊八的习俗。
2、腊八粥:体会腊八粥的丰富多彩,理解腊八粥中的年文化。
腊八蒜:用一个词介绍腊八蒜。
(色味双美)
3、有感情地朗读。
除夕
1、指生读,找出中心句。
(北京的春节真热闹。
)
2、仔细阅读除夕一段,画出作者写了哪些热闹场景。
(做年菜、贴对联、
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3、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丰富的年文
化。
4、有感情朗读。
正月初一
分角色朗读,体会正月初一的娱乐休闲气氛。
正月十五
自读第11、12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在文中做好批注。
(花灯:数量多种类多)
四、补充老舍的资料,体会老舍的语言特点。
(清浅俗白)
五、课堂练笔
1、比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个段落在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
点:都写出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不同点:“除夕”“正月初一”主要写人物
的活动。
“正月十五”主要写事物的特点。
)
2、练笔:通过写人物的活动来写正月十五的热闹。
3、讲评课堂练笔。
六、课堂小节
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运用清浅俗白的语言,有详有略的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让读者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喜庆、团圆等气氛。
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骄傲的说起咱中国的春节,咱中国的年文化!
七、作业设计
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我国其它传统节日的习俗。
八、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时间顺序热闹
有详有略喜庆
清浅俗白团圆
《北京的春节》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一课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课文教学内容繁多,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重点学习“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几部分,学习这几部分做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并有效地拓展文本,使学生不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还充分理解了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另外这堂课体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当堂练笔,讲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
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北京的春节》效果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课文教学内容繁多,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重点学习“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几部分,学习这几部分做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并有效地拓展文本,使学生不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还充分理解了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另外这堂课体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当堂练笔,讲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筒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北京的春节》评测练习
1、正确规范的书写本课生字。
()腊八粥()新衣()庙会()毛驴
()醋大蒜()年画()爆竹()灯笼
3、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幅对联。
4、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腊月()重阳()
正月()元宵节()中秋()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理解“色味双美”一词落实这一要求。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老舍先生“写了春节哪些重要的日子”,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在这些日子里作者着重写
了哪几个节日,进而通过理解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落实这一要求我做了拓展设计,“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