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十则
《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
1.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有的诗词表达出诗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诗词表现出诗人忘我的境界。
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就是写出的景物带有诗人自己的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没有写到自己的情感经历,纯粹写景物。
写有我境界的诗人,从主观去看事物,所以写出来的景物都带有作者情感的主观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写忘我境界的诗人,客观地看待事物,所以诗词中分不出哪句抒写自我感情,哪句描写事物。
以前的诗人作词,写有我境界的主观诗比较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却不一定有能力写出无我境界的客观诗,所以能写出无我境界的诗人在众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独树一帜2.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所谓境界,并非单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诗词,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以称为有境界。
否则称为无境界。
3.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据此来区分它的高下。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怎能认为不如“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马鸣风萧萧”的意境呢?“宝帘闲挂小银钩”怎能认为就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呢?
4.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
乐师或演员
词到了李煜那里眼界才开始扩大,于是感慨变得更为深刻,使词从伶伎的戏词变为官僚文人的词。
周济认为李煜的词不如温庭筠和韦庄,
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可以说是颠倒黑白了。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温庭筠的词集《金荃词》和韦庄的词集《浣花词》哪有如此的气象呢
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然经过三种境界:“玉露凋伤,金风乍起,我一夜无眠,独自登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望遍了通往远方的路。
”这是第一种境界。
“日夜相思,容貌憔悴,衣带一天天宽松,人一天天消瘦,但是,为了她,我将至死而无怨无悔。
”这是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词中指苦苦寻找的知音
“在人群里找了她千百遍,蓦然间一回头,却发现她站在灯火冷落的角落里。
”这是第三种境界。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指晏殊、欧阳修
这种语句,如果不是大词家、大手笔,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
但是,如果用这种意思解释以上几首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
6.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
达到大家级别的人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写的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所用的辞句脱口而出,
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装饰打扮衡量,比较
毫无矫揉造作、堆砌束缚的感觉。
这是因为他对所见的事物真切明了,所了解的道理深邃透彻。
作诗作词也如此。
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古今的诗词作者是否大家,基本就没有什么误差了。
7.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
诗人对待宇宙人生,必须能够深入到内部去,又必须能够跳出到外面来。
深入内部去,所以才能写它;跳出外面来,
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
周邦彦
所以才能观察它。
深入内部去,所以有生气。
跳出外面来,所以才有高致。
周邦彦能入不能出,自姜夔以后的词人,
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对于出与入这两件事连做梦都没有看见
板桥题画三则郑燮
1. 余家有茅屋二间。
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竹林,泛指竹子
当年生长出来的竹子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
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
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可折叠的屏风窗格
骨架
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
待到风和日暖,
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
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
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
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2.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我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
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
疾速,忽地
原指佛教绘画,此泛指图画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即化工,自然形成的工巧
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
独画云乎哉!
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3.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
文与可画竹,胸中必先有成形的竹;我郑板桥画竹,胸中却无成竹。
浓的淡的疏的密的,短的长的,肥的瘦的,随手画去,
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
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小这,这个比
这个后生小子
自然就形成格局,竹的精神风貌也就完备充足了。
我这个后生小子,怎敢随便比拟先贤呢。
但是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实际上只是一个道理。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