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鞍上池层面鞍上池位于层面中央,呈星形。
多数有六个角,呈六角星状。
前角通大脑纵裂池,两侧的前外测角通大脑侧裂池,两后外角通大脑角池及环池,后角连大脑脚间池。
鞍上池内容纳重要结构。
其前部为漏斗和视交叉,视交叉外侧可见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
本层面可显示WiLLis环的大部分。
鞍上池前方为大脑半球额叶底部。
两侧方为颞叶,外侧裂池为额叶和颞叶的分界。
后方为中脑大脑脚,中脑背侧有一对隆起,为下丘。
四叠体池环绕下丘的表面。
小脑幕呈“八”字向后张开,附于乙状窦。
小脑幕的前方为颞叶,后方为小脑半球及蚓部。
小脑蚓与枕骨之间为枕大池。
==============(2)第三脑室下部层面中脑位于此层面中央,中脑腹侧见大脑脚。
在MRT2加权像上可见位于大脑脚底的黑质和红核,左右各一并对称。
黑质在前,呈卵圆形。
红核在后,呈圆形。
它们均呈低信号。
中脑背侧可见中脑导水管及上丘。
上丘后方为四叠体池。
下丘脑居中脑前方,其中间为裂隙状的第三脑室下部。
第三脑室的前方为侧脑室前角下部及大脑半球额叶。
两侧方见尾状核和豆状核。
前连合在层面近中部横行,形似自行车车把,将前方的纵裂池和后方的第三脑室隔开。
在MRT2加权像上观察前连合最佳。
大脑外侧裂呈横置的“T”型,颞叶与基底节核团之间为岛叶。
覆盖岛叶的大脑组织称为岛盖;侧脑室下角居颞叶内,呈弧性裂隙影。
侧脑室下角内测为海马所在。
小脑幕呈“V”形向后附于窦汇,其间为小脑蚓部及小脑上池。
=============(3)松果体层面第三脑室呈纵行裂隙状,位于层面中央。
它与前方的室间孔、穹隆及室间隔构成中线结构。
室间孔居穹隆与背侧丘脑之间,它连接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
自中线向外依次可见如下结构:侧脑室、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外侧裂、颞叶。
内囊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之间,呈“﹤”形,尖端朝内侧。
内囊分三部分,尾状核头部与背侧丘脑之间内囊膝部,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前脚,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后脚。
豆状核由两个核团组成,分别是内测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
基底节和内囊的解剖结构在MR图像尤其是T2加权像上显示最清楚。
侧脑室前角与大脑纵裂池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它连接左右额叶。
第三脑室后方为松果体,常因钙化而在CT图像上呈现高密度,故易于识别。
松果体后方为大脑大静脉池及直窦。
大脑大静脉及直窦在增强图像上显示尤为清楚。
侧脑室三角区内富含静脉丛,并常发生钙化。
三角区后方为枕叶。
==================(4)侧脑室体部层面两侧侧脑室形态基本对称,呈现体部及前、后角。
体部呈凹缘向外侧的镰刀状,居中线两旁,中间由室间隔相隔。
室间隔为两侧膜状结构紧贴而成,之间可有潜在腔隙,如扩大则形成第五脑室,属正常变异。
室间隔体部两旁为尾状核头部及背侧丘脑,豆状核在此层面上不显示。
两侧侧脑室前角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后角之间为胼胝体压部。
大脑外侧裂位于半球凸面中点处,向后向内延伸至侧脑室三角区平面。
顶枕沟始于中线后1/3处,为顶叶和枕叶分界标志。
此层面同时出现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枕4个叶。
此层面显示胼胝体全貌,它位于层面中央区域,呈上吐下凹的弧性结构。
它由前向后分嘴、膝、干和压四部分。
扣带回环绕胼胝体上方,扣带沟位于扣带回的上方。
大脑半球中部和后部分别可见较深且恒定的中央沟和顶枕沟。
前者是额顶叶分界标示,后者则为顶枕叶分界标志。
胼胝体下方为侧脑室及穹隆,第三脑室借穹窿与前上方的侧脑室体部分开,背侧丘脑的内测面以及中脑顶盖分别为第三脑室的外侧壁和底。
第三脑室向下经中脑导水管通第四脑室。
脑干由中脑、桥脑和延髓组成,自第三脑室底向下后稍斜行,移行于颈髓。
由上至下,脑干腹侧可见脚间池、桥前池和延髓池,脑干背侧可见大脑大动脉池、四叠体池和小脑延髓池。
此外,在小脑幕和小脑上面之间可见小脑上池。
垂体位于蝶鞍内,其后上部分在MR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为神经垂体所在。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垂体此高信号去常消失。
垂体下缘为鞍底及蝶窦,上缘因鞍隔存在而平直,垂体借垂体柄向上连于丘脑下部。
垂体的前上方见视交叉和视束。
小脑幕居枕叶和小脑之间,向后下连窦汇,向前至中脑后方游离,称小脑幕切迹。
临床上小脑幕切迹疝就发生于此。
小脑幕下方为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
================(6)视交叉层面胼胝体干居层面中央,与大脑镰及其下方的室间隔和视交叉共同构成中线结构。
自侧脑室向外依次为尾状核、内囊前脚、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及岛叶。
屏状核体积很小,在高场MRT2加权像上能够显示。
大脑外侧裂较前一层面更清楚,呈横置的“T”型或“Y”型。
颞叶外侧面从上到下为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
大脑额叶结构配布基本同前一层面。
==========================(7)垂体层面此层面中线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大脑镰、室间隔及两侧侧脑室、穹窿、第三脑室、视交叉、垂体柄和垂体。
侧脑室向外依次为尾状核、丘脑、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及岛叶。
垂体位于垂体窝内,正常人垂体高度小于8mm。
其上缘多平坦,少数见轻度隆起。
垂体两旁为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多对颅神经通过,颈内动脉断面呈圆形低信号影,在其外方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外展神经。
垂体下方为鞍底及蝶窦。
========================(8)喉声门裂层面此层面两侧甲状软骨板前端相连,形成甲状软骨前角,男性约900,女性约1200。
甲状软骨前角的软骨前突形成喉结。
甲状软骨板外侧为舌骨下肌群,内测的软组织为声带。
声带位于喉室下方,前端起自甲状软骨前角中段内面,后端止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由声韧带、肌纤维和黏膜组成。
成人声带厚约5mm,长度男性约2cm,女性约1.5cm。
两侧声带间近似三角形的狭长裂隙称声门裂。
两侧声带前端在甲状软骨前角内面的交汇处称为前联合。
前联合黏膜的正常厚度约1~2mm。
在声带后端的高密度影为杓状软骨基底部,其内侧与声带后端的校核处称为后联合。
杓状软骨向前内方的小突起为声带突,是声带的附着处。
在杓状软骨之间的弧性高密度影是环状软骨板的上部,其后外侧的腔隙为梨状隐窝。
隐窝后的软组织影为咽下缩肌。
甲状软骨后端的后外方为颈动脉鞘,前外侧为胸锁乳突肌。
=================(9)甲状腺层面(平环状软骨)环状软骨位于喉的下部,呈印戒状,由高约2~3cm的后软骨与高约5~7mm的前弓构成。
此层面上,环状软骨所围绕的圆形透亮影为喉下腔(声门下腔),环状软骨弓的前方软组织为舌骨下肌群,外后方是甲状腺两侧叶。
环状软骨板后方可见咽与食管移行部。
甲状腺的后外侧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位于它们的外侧。
颈长肌位于颈椎体前方,颈椎体的两侧是前、中、后斜角肌。
颈部正中矢状位可清晰显示口咽、喉咽内的结构及其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上部前方是舌根等口腔底壁结构,口咽位于其后,下界是会厌上部。
会厌位于舌根后下方,呈叶片状由前下伸向后上方,其与舌根间间隙为会厌谿。
会厌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平第6颈椎下缘)为喉咽,下与气管相连。
喉咽内以室带(假声带)和声带分隔,室带以上部分称喉前庭,声带以下称声门下腔,两者之间狭长的间隙称为喉室。
======================(11)主动脉弓层面相当于第4胸椎水平。
主动脉弓自气管前方沿气管左壁向左后斜行,弓部左缘微凸,右缘微凹。
年长者主动脉壁可见点状或环状钙化,主动脉的前方呈尖朝胸骨的三角形间隙为血管前间隙。
30岁以下,尤其是小儿,血管前间隙内能见到胸腺,呈软组织密度,常呈簇状或双叶行,边缘光滑,可外凸或内凹,宽1~4cm,厚0.4~1.5cm。
成人胸腺组织逐渐萎缩,并被脂肪组织取代。
正常时,此间隙不应见到淋巴结。
在主动脉弓的右侧、上腔静脉的后方、气管的前方三角形间隙为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此间隙内常见直径7mm左右的淋巴结,属正常支气管淋巴结。
=====================(12)主动脉窗层面亦称气管分叉层面,相当于第4~5胸椎间隙水平。
气管腔变宽阔,呈后缘稍扁平的横椭圆形。
气管右前方为升主动脉,气管左后方、椎体左缘为降主动脉,升、降主动脉之间间隙为主动脉窗。
窗内为脂肪组织,正常其中可见几枚小淋巴结。
奇静脉弓自椎体前方绕气管右侧壁前行,汇入上腔静脉。
气管右方为上腔静脉,后方为食管。
=========================(13)左肺动脉层面亦称气管隆突层面,相当于第5胸椎下部水平。
左、右主支气管的斜切面呈长椭圆形,右主支气管和右上叶支气管可呈水平方向自纵隔右缘进入右肺。
右主支气管的后方为奇静脉食管隐窝。
左肺动脉的右前方是升主动脉。
升主动脉后方偏右为上腔动脉。
食管紧邻左主气管的后壁,因左主气管的轻度压迫而呈扁形。
奇静脉靠近食管右侧缘,断面呈圆形,误认为淋巴结。
食管左后方是降主动脉。
============================(14)右肺动脉层面相当于右肺门上部平面。
肺动脉干位于升主动脉的左前方,分出右肺动脉绕升主动脉的左后壁呈弧形向后、向右走行,穿行于上腔静脉和中间支气管之间,出纵隔至右肺门。
中间支气管的后方为奇静脉食管隐窝。
右肺动脉前外侧可见右上肺动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为左上肺静脉断面,其后方为降主动脉,后外方为左肺动脉,后内方见食管断面。
左右肺动脉分叉水平升、降主动脉直径分别为3.2c m±0.5cm、2.5cm±0.4cm,两者直径比为1.5:1。
========================(15)主动脉根部层面亦称左心房层面。
相当于心腰下部,范围从左心房上部到右房、右室上部水平。
升主动脉根部位于纵隔中央,左前方为肺动脉干,构成纵隔左前缘。
右心房构成纵隔右缘前部。
主动脉根部的后方是左心房,食管紧贴左心房后部,食管右后侧方为奇静脉。
降主动脉位于食管的左后方、椎体左缘。
此外,在左心房上部平面的图像上,可见两侧上肺动脉,在右心房、右心室中部平面可见两侧下肺静脉。
左心房的前后径4~5cm。
==========================(16)右上叶支气管层面右肺门可见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及其分出的前、后段支气管。
右上肺静脉位于前、后段支气管间。
右上叶支气管前方为右肺动脉。
左肺门可见尖后段支气管的断面,其前方为肺动脉分支,其后内方为左肺动脉。
====================(17)中间支气管层面右肺门可见较粗的支气管断面为中间支气管,其前方为右肺动脉,右上肺静脉位于右上肺动脉前外方。
左肺门可见左主支气管及左上叶支气管,其前方为左上肺静脉,后方为左下肺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