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教学设计
计)(二)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是指利用科学管理知识整合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使之发挥最大
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生产力要素配置方式。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一)农户家庭经营型
发展阶段:是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的初级形态;
形成:传统家庭小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生产经营等形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对传统家庭经济组织功能注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新要素,使之
脱壳为具有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的经济功能体。
特点:以家庭为企业团队,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独立的经济、民事权利和能力;能自主从事农业生产;独立承担市场风险、经济责任与
民事责任。
(二)联合-协作经营型
发展阶段: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一种过渡形态
特点:明晰的产权为前提,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合约联合。
分类:1、公司+农户型
2、中介组织+农户型
(三)股份合作经营型
发展阶段:是现代农业经营的中级形态
形成:由若干不同的投资者以入股的方式共同投资,在股份构成上,以农户入股为主,并兼而吸收有其他股份。
特点:强化了农户的股东地位;引入了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催生一批农民企业家;有利于外来资本的进入和股权的交易。
(四)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发展阶段:是现代农业经营的高级经营形态
特点:消除了农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所遇到的缺点,实现了农民的角色转变,
(五)农科工贸一体化经营型
发展阶段:是现代农业经营的“航母级”形态
分类:
1、按照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组织的“农科工贸一体化”生产与经营;
特点:通过涉农的“科、贸、工、农”集团经营、联合经营或协作经营,从而形成竞争比较优势。
2、“一体化”联合经营或集团经营(1)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组织之下,组成农工商综合体;
(2)集团公司: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户、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公司相互持股、: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表决、承担风险、分摊成本与收益;
特点:以合同为纽带,按合约规定分摊成本、收益,分散风险;按专业分工与协作,由各类股份合作社、家庭企业相互参股。
第二节约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
(一)何谓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所谓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指将土地适度向农业企业或种养大户集中,通过专业大户带动、技术服务引领、销售企业合作、农民自发联合等多种形式,把小而分散的土地聚集起来,统一布局、统一种养和统一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相应地提高收益,由此显现出规模效应的农业经营模式。
(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好处
实行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集中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增产和产品品质的改进。
规模化经营可降低分摊到单位农产品中的成本费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本收益最大化。
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实现企业化管理,走规范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道路,降低生产流通费用,获得较高利润。
规模化经营可以增强经营者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规模化经营也为经济发展后工商企业反哺农业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为农业生产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条件
农业的经营规模要与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相匹配。
农业的经营规模要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相适应。
农业的经营规模要与农产品市场容量相适应。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要有相应的土地流转机制作保证。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要以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必要条件。
(四)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途径
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
通过农业集约化扩大经营规模。
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使经营规模扩大。
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使承包户能够分享合作经济组织较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自愿加入。
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如合作办场(厂)、合伙办农场,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开办股份制农场,从而逐步实现较大规模的经营。
三、测评
随机抽查2—3名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四、小结
1.重难点确定
第二节《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集约化经营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板书设计)
一、组织教学:课前认识、强调课堂纪律。
二、实施教学: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
1. 含义: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的经营体制
2. 内涵:
(1).以市场为导向
(2).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3).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
(4).形成农工商有机产业链
(二)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1、产业一体化
2.生产专业化
3.产品商品化
4.管理企业化
5.服务社会化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类型
1.“龙头”企业带动型
(1)形式:公司+基地+农户
(2)特点:公司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其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合方式是合同(契约)。
这种类型的农业产业组织能否有效运转,关键取决于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契合程度。
当利益一致时,就可以达到完全一体化的水平,反之,则至多只能是一种随时可能解体的准一体化。
2. 市场带动型
(1)形式: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2)特点: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加工层次少、只进行初级分类整理即可出售的新鲜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其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方面还有待发育完善。
3. 中介组织带动型
(1)形式:“农产联”+企业+农户。
(2)特点:一是沟通信息。
二是协调关系。
三是合作开发。
4.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
(1)形式: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
(2)特点:合作经济组织,都有正式的章程和会员证是农民面对社会
(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农业执法服务体系等)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所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
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狭小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病,
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2. 组成:
(1)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各级政府机构和相关事业单位,如各级技术推广站、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以及供销社、食品站、粮管所、物资站、信用社等,
(2)合作服务体系:包括承担农业服务功能的各种合作组织。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农业内部的合作组织,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
我国的地区性农业合作组织(主要是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性合作组织。
二类是来自农业外部的合作组织,他们或通过合同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或与农民形成组织上的联合,在向农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经营性服务体系:包括各种涉农企业,如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储运与购销企业等。
具体的组织形式,各地有以下多种: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服务组织。
这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
它主要是开展以统一机耕、供种、灌溉、植保、收割、运输等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服务。
②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组织。
这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
它主要包括国家经济技术部门设在农村的农技站、农机站、水利(水保)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经营管理站和气象服务网等,主要提供以技术推广和科学管理为重点的服务。
③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服务组织。
这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开展以技术咨询、指导人员培训、集团承包等为重点的服务。
④联合体、个体的服务组织。
包括供销社、信用社、农业技术协会和各种农产品经销、加工企业,以及农民自愿组成的服务实体。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根据农民生产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归结为以下十个方面:
1.供应服务
2.销售服务
3.加工服务
4.储运服务
5.科技服务
6.信息服务
7.法律服务
8.经营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