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摘要:作为当今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方法之一,TRIZ在我国的推广工作已经进入了快速普及阶段。

在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载体,如何将这种高效的技术创新方法引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是所有渴望创新的中国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分析中国企业特点和TRIZ市场现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五要素。

关键词:技术创新,TRIZ,体系建设1、简介“制造大国”已经成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最显眼的标签,而在回视中国工业发展道路时却不难发现,过去三十年,中国一直寄予希望的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强国梦的道路开始越走越窄。

从洋货遍地,到世界工厂;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国,中国用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工业化的历程,下一步中国将面临的是在世界性大国上的探索与发展,于是“中国创造”开始顺理成章地取代“中国制造”,相对应的,自主创新也开始更加频繁地被提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成为创新型国家。

只不过,这条路走起来或将并不轻松。

从2005年开始,自主创新一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提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频繁碰头,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以便从制度上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也开始发现“技术引进可以获得成熟的技术,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引不进来。

”技术创新这个词,尽管在中国企业中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还显得有些稚嫩和无力。

与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硬指标相比,我们可以将创新能力(或创造力)看作是一种“软实力”,而核心技术恰恰是这种“软实力”的产物。

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存在阶段性的差距。

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

2、TRIZ在中国的现状从市场主体上来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大企业。

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它们具有先天的技术创新动力。

同时,它们的研发能力强、规模大,利于分摊研发成本。

反观我国的现状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设计、制造领域的支柱企业大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

它们主要依靠政策性垄断生存和发展,其内部机制并不利于技术创新。

其中,国企老总多为任期制,技术创新虽有利于提升企业长远竞争力,但短期内往往表现为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这不仅会使短期利润下降,且存在技术和时间风险。

因此,国企老总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搞或少搞研发。

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母体,其在中国境内所进行的研发无论从层次上还是从投入上来看,都非常有限。

其研发内容也往往以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研发为主,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而大量的民营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限制,也无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因此,当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中国的TRIZ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主要的买家就是政府。

不论是由各级政府部门出面组织的各种技术创新培训班,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的技术创新项目,其资金来源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中央财政。

从产品上来看,作为支撑技术创新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论,TRIZ正式进入大陆市场已经有8个年头了。

一方面,从最初只有一个从业公司在这一领域拓荒,到现在TRIZ 在中国的遍地开花,TRIZ的推广普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具体的操作当中,无论是培训、软件推广,还是咨询项目,都存在很多问题。

培训在培训方面,市场上从2~3小时的宣讲,到1天、2天、3天、5天、10天,甚至30天的培训产品都有。

既有理论培训班,也有应用培训吧。

既有公开课形式的培训班,也有企业内训形式的培训班。

有的是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方式进行分类,有的是按照国际TRIZ协会推出的1级、2级、3级认证体系进行分类,林林总总各不相同。

但是,无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应用培训,从培训效果上来看,都很难达到客户预期的目标。

作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1、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TRIZ进入大陆的时间较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现有的师资力量都还比较薄弱,无法达到所需的水平。

在企业内训市场上,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作为技术创新最终载体,企业之所以引入TRIZ,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希望提高技术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TRIZ应用到现有产品的设计、制造中,应用到新产品的设计中,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水平、实际工程背景和实践工作经验,培训师往往很难将自己所讲授的TRIZ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也就无法正确引导学员利用所学到的方法解决自己面临的技术问题。

其结果往往是,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了培训,企业员工花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参加了培训,但学员学到的只是一堆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利用所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难度认识不足,心态过于浮躁。

由于各种原因,TRIZ从业人员在进行市场推广的时候,往往过分地夸大TRIZ的作用,过分地将学习的过程简单化。

这最终导致很多企业负责人在对TRIZ的认识上产生了巨大的偏差。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创新就是TRIZ,参加一个培训班就掌握TRIZ,技术人员就个个都成明家了。

买个CAI软件就可以创新了”。

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会导致两种极端的态度:(1)创新(或TRIZ)很简单,可以迅速地掌握;(2)这么简单的东西根本无法解决企业复杂、专业的技术问题;第一种态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负责人对培训的期望值过高,是我们根本无法达到的。

购买了培训以后,其结果必然是企业负责人对TRIZ的热情从巅峰掉入谷底,从此对TRIZ敬而远之。

第二种态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负责人认为TRIZ就是骗人的东西,根本不可能有这么神奇,拒绝购买。

我们都知道,TRIZ理论是通过对大量高水平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和总结而抽象出来的一种用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方法论。

其起点是高级别的发明专利,其终点是现实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因此,TRIZ是与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紧密相连的一种实用的方法论,其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的实用能力,绝不是通过短期的理论学习就可以轻易掌握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TRIZ就像围棋一样,规则虽然简单,但是在实战中的变化却非常复杂,易学难精。

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TRIZ的时候,大体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该阶段的重点是系统地学习其理论知识,将各个部分的内容融汇贯通,为后续的阶段的进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习阶段。

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多做一些经典的练习题,将自己想出的方案与参考方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其具体的实用方法。

这也是迅速提高学习者应用水平的捷径。

∙实战阶段。

以理论学习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习阶段所锻炼出来的解题能力为工具,对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求解。

根据作者自己的体验,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因此,仅仅通过5天或10天的理论培训就想掌握TRIZ,基本上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软件推广自从1992年Invention Machine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工程应用软件领域,成为全球第一家创新软件开发供应商出现以来,陆续出现了很多CAI软件开发商和CAI产品。

目前,世界范围内,基于TRIZ的CAI软件主要有以下几款:∙美国Invention Machine Corporation的Goldfire;∙美国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的Innovation WorkBench;∙美国Ideacore的TRIZ Contrasolve;∙美国Innovation Works, Inc.的Pro/Innovator;∙美国Pretium Innovation, LLC的Guided Innovation Toolkit;∙加拿大Thought Guiding Systems Corp.的The Root Cause Finder;∙乌克兰The Innovation Knowledge Company的;∙俄罗斯Analytika的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Systems;∙俄罗斯Center of Creative Technologies的IdeaFinder +;∙比利时CREAX的Innovation Suite;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CAI软件是2001年由当时的安世亚太公司代理的美国Invention Machine Corporation的TechOptimizer(Goldfire的前身)。

到目前为止,已经登陆大陆的CAI软件有:∙美国Invention Machine Corporation的Goldfire;∙美国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的Innovation WorkBench;∙美国Innovation Works, Inc.的Pro/Innovator;比利时CREAX的Innovation Suite;近年来,我国的TRIZ研究人员也开始自主开发CAI软件,代表性产品是河北工业大学TRIZ研究中心(中国TRIZ研究中心)开发的InventionTool。

同时,还有黑龙江省计算中心TRIZ工作室花费两年时间开发的“Triz发明原理计算机辅助系统”,以及思想者Trizor。

由于各种原因,在CAI软件的普及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CAI软件应用与TRIZ理论培训的脱节。

就像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是CAD软件的理论基础一样,TRIZ的理论方法是CAI软件的理论基础。

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了TRIZ的理论方法之后,才有可能正确地、高效地使用CAI软件。

但是,在当前的CAI软件推广过程中,CAI软件提供商主要提供的是软件使用方法的培训,而忽略了TRIZ理论方法的培训。

即便是CAI软件提供商以赠送的形式所提供的短期TRIZ 理论方法培训,也远远无法支持用户对CAI软件的正常使用。

其直接后果就是,用户购买了CAI软件后,根本无法将其应用到日常的设计工作中去,短暂的热情过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更有甚者,连软件包装盒上的塑料封装都没有打开过。

为了更好的了解CAI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作者建议相关部门对已经购买CAI软件的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以便了解购买者真实的使用状况。

其次,是CAI软件的性价比问题。

一方面,代理商所提供的国外CAI软件的价格过高,作为中国经济中创造性最高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国内自主开发的CAI软件在功能和性能上还无法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

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极大地限制了CAI软件在大陆的推广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