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与管理指导手册

苏州市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与管理指导手册

苏州市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与管理指导手册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8年7月目录1 总则 (1)2 选址与规模 (1)2.1 选址 (1)2.2 规模 (1)3 转运工艺 (3)4 建设要求 (5)4.1 一般规定 (5)4.2 平进平出工艺布置方案建设要求 (5)4.3 平进低出工艺布置方案建设要求 (5)5 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 (7)5.1 环境保护 (7)5.2 环境监测 (8)6 运行管理要求 (8)6.1 一般规定 (8)6.2 计量 (9)6.3 卸料 (9)6.4 填装与压缩 (10)6.5 转运容器装卸 (10)6.6 污水收集 (10)6.7 维护保养 (10)6.8 安全操作 (11)7 工程施工及验收 (13)7.1 工程施工 (13)7.2 工程竣工验收 (14)8 劳动定员 (14)9 附图:转运站参考方案 (16)1总则1.1为有效推进本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规范本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管理,依据《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47—2016)、《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09-2006)以及国家、省和本市有关规定,制定本手册。

1.2本手册适用于本市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150t/d)建设与运行管理。

1.3转运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除应执行本手册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2.1选址2.1.1转运站选址除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要求;2 综合考虑服务区域、服务人口、转运能力、转运模式、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3 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通讯等方面的要求;5满足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宜设在下列地区:1 大型商场、影剧院出入口等繁华地段;2 邻近学校、商场、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和其他人流密集区域。

2.1.3若转运站选址于2.1.2所述地区路段时,应强化二次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转运站建设形式及转运站外部交通组织。

2.2规模2.2.1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 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2.2.2转运站的规模的确定,应以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接受垃圾量为基础,并综合城乡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

2.2.3转运站的设计规模的确定,应考虑垃圾排放的季节波动性。

3转运工艺3.1垃圾转运工艺应根据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要求及当地特点确定。

垃圾转运工艺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保证垃圾物流转移顺畅;2 减少垃圾裸露及暴露时间;3提高设备工作效率,降低能耗及降低作业安全卫生风险,减轻环卫工人劳动作业强度;4垃圾分类转运需求。

3.2转运单元的实际转运能力应满足高峰时段要求;转运单元不应少于2个,以保持转运作业的连续性与事故状态下或出现突发事件时的转运能力。

3.3转运站应采用机械填装垃圾的方式进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有相应措施将装载容器填满垃圾并压实。

压实程度应根据转运站后续环节(垃圾处理、处置)的要求和物料性状确定,装载容器内的垃圾密度不应小于0.6 t/ m3;2 应有联动或限位装置,保持卸料与填装压实动作协调;3 应有锁紧或限位装置,保持填装压实机与受料容器结合部密封良好。

3.4转运站在工艺技术上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进行垃圾来源、运输单位及车辆型号、规格登记;2转运站应设置垃圾收集车进出称重计量装置,计量设备宜选用动态汽车衡;应在收集车进站处或计量设施处应设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应设置进站垃圾收集车停车抽样检查区;3转运站应设置洗车装置;4 垃圾卸料、转运作业区应配置通风、降尘、除臭系统,并保持该系统与车辆卸料动作联动;5 垃圾卸料、转运作业区应设置车辆作业指示标牌和安全警示标志;6 垃圾卸料工位应设置倒车限位装置及报警装置;7 应有利于控制二次污染(如设置风罩、格网、风管等)。

3.5进站垃圾内不得混入大件垃圾、电子垃圾、建筑垃圾等易造成压缩设备损毁的异物。

3.6转运站转运车辆和集装箱配置数量应满足实际转运量的需求,并考虑备用。

4建设要求4.1一般规定4.1.1转运站宜采用“平进低出”或“平进平出”布置方案。

4.1.2转运站主体站房宜设置屋顶绿化。

4.1.3转运站的建筑结构形式应满足垃圾转运工艺布置及配套设备的安装、拆换与维护要求,宜采用框架式结构。

4.1.4转运站建筑结构应考虑大风、地震、大雪等自然灾害,并应根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进行针对性设计。

4.1.5转运站宜设置双向收集车称重计量系统。

4.1.6转运站应设置生产水加压系统。

4.1.7集装箱分离时应干净、无拖挂、遗洒及污水滴漏。

4.1.8主体站房车辆作业区宜采用金刚砂耐磨地坪或自流环氧地坪。

4.1.9主体站房压缩装箱作业区应设置自动快速卷帘门,与车辆作业区隔绝。

4.1.10转运站主体站房作业车间宜设置新风系统。

4.1.11转运站路面宜采用混凝土,道路的荷载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J22的有关规定。

4.1.12转运站污水应集中收集处理,并按照规范及环保部门要求达标排放。

4.1.13转运站应设置中央监控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

4.2平进平出工艺布置方案建设要求4.2.1平进平出工艺布置方案可描述为:收集车地面卸料、箱体地下提升方案,该方案不需修筑坡道,收集车在一层卸料,垃圾压缩装箱在地下一层完成,箱体通过提升,完成与转运车对接。

4.2.2平进平出工艺布置方案适用于用地紧张的转运站。

4.2.3主体站房卸料车间、压缩装箱作业区、转运车牵箱区应设置在室内。

市区转运站转运车回转区宜也设置在室内。

4.2.4主体站房作业区内墙面宜全贴瓷砖。

4.3平进低出工艺布置方案建设要求4.3.1平进低出工艺布置方案可描述为:收集车地面卸料,垃圾压缩装箱、转运车牵箱在地下一层完成,修筑地面至地下一层坡道,供转运车出入。

4.3.2平进低出工艺布置方案适用于建设标准较高的转运站。

4.3.3主体站房卸料车间、压缩装箱作业区、转运车牵箱区应设置在室内。

市区转运车回转区宜封闭。

4.3.4主体站房卸料作业车间、压缩装箱作业区及转运车作业区宜贴瓷砖到顶。

4.3.5转运站主体站房宜采用侧窗天然采光。

地下室屋顶宜设置太阳光导光系统。

4.3.6转运站主体站房地下室应设置防汛设施。

5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5.1环境保护5.1.1转运站的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应与转运站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启用。

5.1.2转运站应合理布局建(构)筑物,设置绿化隔离带,配备相应污染防治设施和设备。

5.1.3转运站应设置独立的抽排风/除臭系统,强化在卸料大厅、卸料槽、压缩装箱作业区、污水收集处理区等关键位置的除尘除臭措施。

5.1.4转运站车间内臭气经处理后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的有关规定。

5.1.5转运站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

5.1.6转运站应根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要求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具体条件和垃圾转运工艺,确定转运站污水排放、处理形式,并应符合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5.1.7配套的运输车辆应有良好的整体密封性能。

5.2环境监测5.2.1转运站运行中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分析。

5.2.2转运站运行前应进行转运站本底环境质量监测。

5.2.3取样监测人员应按有关规定采取个人保护措施。

5.2.4环境监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和取样方法,样品的贮存及分析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和物理分析》CJ/T3035、《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的有关规定。

5.2.5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应由专人保管,领用时应办理有关手续。

5.2.6带刺激性气体和有毒气体的化验、检测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5.2.7化验、检测完毕后应关闭化验室水、电、气、火源。

5.2.8环境监测分析记录和报告应分类管理、归档管理。

5.2.9大气监测频率每季度不应少于一次,监测点不应少于4个;大气监测采用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的有关要求。

监测项目应包括飘尘量、臭气、总悬浮物和硫化氢。

5.2.10转运站应在站内污水处理排水口处设置排水取样点,监测频率每季度不应少于一次,监测项目包括PH、总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5.2.11渗沥液水质监测频率每季度不应少于1次。

监测项目应包括PH、总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5.2.12应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在苍蝇活跃期每月监测苍蝇密度不应少于2次。

6运行管理要求6.1一般规定6.1.1转运站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转运站的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和有关设施、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及运行管理要求。

6.1.2转运站运行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关工艺技能,熟悉本岗位工作职责与质量要求;熟悉本岗位设施、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运行、维护、安全操作规程。

6.1.3转运站运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6.1.4转运站运行操作人员应坚守岗位,认真做好运行记录;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设施、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时上报。

操作人员应做好当班工作记录和交接班记录。

6.1.5转运站运行操作人员应按规定要求操作使用各种机械设备、仪器、仪表。

6.1.6转运站应保持通风、除尘、除臭设施设备完好。

6.1.7转运站应建立各种机械设备、仪器仪表使用、维护技术档案,并应规范管理各种运行、维护、监测记录等技术资料。

6.1.8站内交通标志应规范清楚,通道应保持畅通。

6.1.9车辆的使用、维修应规范管理,并应做好记录。

6.1.10外来车辆和人员进站均应登记。

6.1.11操作人员应随机检查进站垃圾成分,严禁危险废物、违禁废物进站。

6.1.12转运站应保持文明整洁的站容、站貌。

6.2计量6.2.1垃圾计量系统应保持完好,各种设备应保持正常使用。

6.2.2应按有关规定定期检验地磅计量误差,并挂合格证。

6.2.3进站垃圾应登记其来源、性质、重量、运输单位和车号。

6.2.4操作人员应做好每日进站垃圾资料备份和每月统计报表工作。

6.2.5计量系统出现故障时,应采取应急手工记录,当系统修复后应将有关数据输人计量系统,保持记录完整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