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中国古代文化复习资料汇总

2016年中国古代文化复习资料汇总

2016年中国古代文化复习资料汇总教师:Mr. Liaoby SUM纲要: A.2016-2017年中国古代文化考试题目B.中国古代文化往年题C.往年题答案整理2016-2017年中国古代文化考试题目2017.1.3一.简答题1.文明、文化含义的区别2.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古史”主要内容3.推丁入亩4.“十三经”都包括哪些经典?5.昭穆6.猛安谋克7.“孝廉”含义的演变8.土断二.问答题1. 顾炎武:“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封建之意寓郡县之制,则天下治矣。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你的看法。

2.为什么中国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3.对陈寅恪“同情之理解”历史态度的观点和看法中国古代文化往年题注:此往年题为在bbs收集的题目,在此郑重感谢前辈们的贡献!在题目后面“【】”的页码为配套讲义对应页码,“整理”指此复习资料中的“往年题答案整理”的对应解析。

2013年一.名词解释和简答(必做,40分)注:题号划线的题目,直接看“整理”的解答就可以啦。

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P13】2.封建制【P52】3.尚书台【P61-62】4.征辟【P140】5.不祧之祖【见整理】6.简述“刺史”官职的演变【见整理】7.武则天首开殿试的意图【P142】8.评述宋代的“三舍法”【P143】9.十三经是指哪些书?【P149】10.简评“三纲五常”【P56+整理】二.论述题(三选二,60分)1、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如何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P37】2、如何理解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P158儒家思想的三重境界】3、评价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P146】2014年一.名词解释和简答:1.知州【P123】2.内阁【P128+整理】3.刺史【P74、P100】4.土断【P75】5.猛安谋克【P81】6.上古三大氏族集团【P14】7.15英寸等雨线,【P35】8.评述宋代的“三舍法”【P143】9.孝廉含义的演变【P140】(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二.简述题:1.结合课程内容,谈谈对陈寅恪“同情之理解”历史态度的观点和看法。

【P8】2.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P37】3.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封建之意寓郡县之制,则天下治矣。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你的看法。

【P68+结合整理】C.往年题答案整理注:此答案整理属中双小伙伴于2016秋共同整理,SUM从所有整理资料中择优汇集而成。

真心谢谢所有出力的小伙伴!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丹麦国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C.J.Thompson)根据生产技术、人类使用的工具,把人类早期发展分为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阶段,后来又分得更细,石器时代又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以前至1万年以前。

中国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0处。

涉及的地区包括北京、辽宁、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河北、河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其中山西最密集。

可参见谢燕萍、游学华《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可见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在各处散居,同时发展。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至夏代(前2070年——前1600年)。

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7000多处,正式发掘的有100多处,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区。

可见中国古代文明是满天星斗,遍地开花。

过去在世界范围内有欧洲中心论,在中国有华夏中心论。

2.封建制英语中的“封建”是“feudalism”,是兄弟关系的意思,就分“封”一些王族的子弟、亲属、功臣等在各地“建”立一些相对独立的王国,它们在人权、财权、军权上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共奉中央政府,这就叫“封建”制。

周王朝就是封建制。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制导致群雄逐鹿,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于是秦始皇统一后就不再实行封建制,而是推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实行郡县制,设立36郡,全国实行大一统,一切权力收归中央,权力又集中到皇帝手中。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光武帝刘秀始设尚书台,目的在于强化皇权。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

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

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的辅佐官。

尚书台官员的品位并不高。

尚书台下设置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曹“六曹”,各曹的长官为侍郎,这就是后来六部尚书制的雏形。

4.征辟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征召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到朝廷认知,叫“征”,由各级官员聘请任用,叫“辟”。

在“征”某些特别年老或享有重名的人士时,会采用“安车蒲轮”、“束帛加璧”等形式,以示尊重。

“辟”是汉代基层官员的主要来源。

察举和征辟给予较高级别官员一定的自主性,强化官员的责任感;注重对官员进行长时期的观察,特别是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考察,是这种制度的优点。

但察举和征辟的客观标准很难把握,容易造成徇私。

5.不祧之祖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

不祧 : 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

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

不祧之祖:不迁入祧庙的祖先。

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出自《宋史·礼志九》。

万世不祧之祖指万代都受人尊崇的人宗法制度是进入父系社会和私有制社会后逐步形成的。

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血缘关系上的内外、主次、尊卑、亲疏,主张按这种血缘关系网络构建社会伦理秩序和政治秩序,确认每个家庭、每个成员在宗族系统中的地位、权力、义务。

将血缘关系社会化、政治化。

6.知州7.内阁最初是明成祖朱棣设立的秘书机构,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后逐渐参与国政,到明朝灭亡,内阁实际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权力机构,但地位依旧很低。

(来自百度)8.刺史9.土断百度: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

PPT:把侨民的户籍“断”在侨居地上,按常规管理和收取赋税。

10.猛安谋克11.世卿世禄制夏、商两朝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束后先后建立的两个奴隶制王朝。

这时期,从最高统治者王到各级奴隶主贵族,他们的权位是由自己的后代当然地世袭继承的,他们世世代代把持着自己的政治职位和权力,世世代代享受着各种经济特权,这就是世卿世禄制。

12.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改土归流是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改革后,还是有些土司掀起叛乱,最大规模的乌蒙土司的叛乱。

13.众建诸侯【P59】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

景帝迅速平定叛乱后,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是实践以儒家孝道思想治国,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实现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

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政治体制正式建立。

总之,“推恩令”可谓中国古代最富于政治智慧的政治举措之一。

汉王朝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消除异姓王、平定刘姓叛王、通过推恩令瓦解剩余刘姓王的过程,终于得以正式建立。

14.四书五经二.简答题1.简述“刺史”官职的演变秦每郡设御史,汉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

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

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

东汉初又复称刺史。

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

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

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隋文帝废郡,以州领县,则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

隋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

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

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

————秦朝时,在地方各郡派有监御史,督察地方官员。

西汉初,曾废除御史监郡的制度。

汉武帝,十三刺史部,长官为刺史。

根据朝廷规定的六条标准督察地方官吏。

武帝晚年,又设置司隶校尉,负责察举京城三辅、“三河”(河内、河东、河南)及弘农等郡官民违法行奸之事,成为监察系统的重要官员。

东汉末年,作为监察区划的州的长官刺史,逐渐具有了行政、军事大权,于是州便成为郡上一级的行政区划了,刺史也就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了。

三国时期,各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

刺史,或称州牧,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使持节督某州军事、假节都督某州军事州刺史往往被加上“使持节督某州军事”、“假节都督某州军事”等衔,从而又掌握一定的兵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