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与个人防护

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与个人防护

77
78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3、工程技术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
通风除尘降噪
79
噪声控制技术
噪声控制原理与方法
噪声控制原理
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收者 3 个环节是噪声控制中必 须考虑的,相应的措施包括: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 制和保护接收者 3 个方面。
噪声控制技术
噪声控制的一般方法
声源降噪
①采用低噪声材料 ②采用低噪声设备 ③采用低噪声工艺
传播途径控制
◆应行列式布局时,厂房的纵轴与盛行风向30-45度。 ◆作业区内清洁的车间应布置在上风侧
产生高温、有害气体和粉尘的车间布置在下风侧
45
工艺布局
◆以热压为主进行自然通风的厂房:散热设备置天窗下 ◆以穿堂风为主进行的自然通风:热源布置在下风侧 ◆炎热的地区,热源布置在厂房外,若布置在室内,应采
取有效的隔热措施
维护管理情况;安装位置等
75
脱硫除尘器
有毒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净化器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 害气体进行收集净化,使其 排放浓度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有毒气体净化的方法 燃烧法 液体吸收法 固体吸附法 催化转化法 冷凝回收法 生物法
烟气净化 76
烟囱
是净化系统的排气装置 烟囱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度不应低于它所附属的建筑物高度1.5-2.5倍 ◆出口烟气流不得低于出口初外界平均风速的1.5倍 ◆烟囱出口烟气流不宜过低,一般达到20-30m/s ◆排烟温度宜在100℃以上 ◆当有几个烟囱距离较近时,应采用集合烟囱
局部送风 局部排风
38
局部送风
目的 起改善作业点微小气候的作用 常用于高温车间作业点吹风 隔离室的送风
39
局部排风
目的 在有害物产生源处将有害物就地排走或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以保证工作地点的卫生条件。 常用于车间防尘、防毒、防暑降温。
40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组成
◆吸尘(毒)罩
◆风道
◆除尘或净化设备
60
吸尘(毒)罩(排气罩)
◆密闭罩 ◆柜式排风罩 ◆外部吸风罩
侧吸罩 扇形罩 通过抽风,控制粉尘和有害气体发生源
61
防尘密闭罩
62
密闭罩抽风量计算
Q=3600 Fυ(m3/h) Q:抽风量 F:空隙面积 υ :空隙吸风速度
63
密闭罩的布置要求
◆尽可能将污染源密闭,观察孔和检修孔尽量小 ◆罩内应保持一定均匀负压,合理组织罩内气流和吸风点 ◆吸风点位置不宜设在物料集中地点和飞溅区,避免把大量
十大类
粉尘类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化学物质类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4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 [2002] 63
号令) 十大类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5
◆送风口
应设在有害物浓度较小的区域;
◆排风口
应尽量设在有害物产生源附近或有害物浓度最高区
◆减少涡流
在整个通风房间内,使送风气流均匀分布
○下送上排 ○上送下排 ○上送上排
50
◆对设置机械通风的民用建筑、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 物中要求清洁的房间,当其周围环境较差时,送风 量应大于排风量,保持室内正压。
◆对室内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可能污染周围环境时, 送风量应小于排风量,保持室内负压。
17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2、设计布局改进:隔离、分区作业等;
职业卫生“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
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 ”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通过“三同时”工作,从源头上展开治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02
18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3、工程技术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
◆机械送风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 时全面排风时,送风至作业带。
☆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或蒸汽,而不同时放散热,当 从下部地带排风时,送风至上部地带。
☆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 部通风,直接送风至工作地点
4、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 ① 粉尘 ② 烟尘 ③雾 ④ 蒸汽 ⑤ 气体 ⑥其他(辐射)
10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5、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11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12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13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14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15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限制使用或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与个人防护
1
主要内容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个体防护
2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1、三个来源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 [2002] 63号令)
21
离心式通风机
轴流式通风机
22
轴流式通风机
23
通风方法的分类
按通风系统的工作动力不同分类 ①自然通风 ②机械通风
24
通风方法的分类
按组织车间内的换气原则分类
①全面通风 ②局部通风 ③混合通风
25
自然通风 风压自然通风 热压自然通风
26

+


-



风压自然通风
特点:自然界风力变化大,通风效果难以控制
通风 除尘 降噪
19
工业通风的主要任务
利用技术手段,合理组织气流,控制或消除生产过 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高温和余湿,创造适宜 的生产环境,达到保护工人身心健康的目的。
对工业通风的要求 ◆合理设计通风除尘、排毒系统 ◆正确安装 ◆维持良好的运行
20
工业通风的主要任务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规定 :采用空气调节的车间,每人不少于30立方米/ 小时的新鲜空气量 + 封闭式车间操作人员所需 的适宜新风量为30~50立方米/小时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规定: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立 方米/小时的新风量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性质分类 物理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
6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3、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规 定了工作场所的339种有毒化学物质,47种粉 尘、2种生物因素接触的限值。
7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51
◆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 小的有害气体,除设局部排风外,宜在上部进行自 然或机械的全面通风,排风量不小于1次/小时。
◆采用全面通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
☆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小,会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从 房间的上部排出所需风量的2/3,从下部排出1/3;
☆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大,不会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 从房间的上部排出所需风量的1/3,从下部排出2/3。
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艺、技术、材料; 对于生产过程中尚不能完全消除的生产性粉尘 、 生产性毒物、生产性噪声及高温等职业性有
害因素,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工作场所
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防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损害。 16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1、工艺改进、设备更新:减少有毒原料使用 量;使用无毒、低毒原料替代高毒原料;生产 设备密闭化、管道化、机械化。 2、设计布局改进:隔离、分区作业等。 3、工程技术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通风、除 尘、降噪。
46
全面通风
气流的组织方式 换气量及换气次数
47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方式
气流组织原则
为保证送入车间的空气少受污染,尽快达到工作地点, 使操作人员能呼吸到较为新鲜的空气,要求供给车间的空 气直接送到工作地点,然后在与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物质 混合排出。 防止新鲜空气短路逸出
48
(a)
(b)
49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设计原则
特点:风量大、风压低、克服阻力 的能力差。
一般使用于全面通风及就地送风、 降温。
2、离心式风机
特点:能产生较高的风压。
一般用于阻力较大的通风系统
(如管道长而复杂的通风系统)
轴流式通风机
离心式通风机
73
除尘设备和净化方法
除尘器 从含尘气体中利用各种物理方式分离、 去除和捕集固态或液态微粒,然后加以 收集的设备
70
风道
◆对风道的要求 良好的密闭状态 到达一定的设计要求 风速、直径、长短、光滑度 保证管道畅通 输送粉尘的管道要有足够的风速 输送腐蚀性气体的风道应用防腐 材 料制作
71
风机
是通风的基本动力,是通风除尘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之一 为了防止通风机的磨损和腐蚀,应设在净化设备之后
72
风机分类
1、轴流式风机
物料吸入净化系统 ◆设计密闭罩,应不妨碍工艺生产操作,便于检修。
决定密闭罩风量的原则 保证罩内各点都处于负压。 适量的排风量应保证罩内负压不小于5-12 Pa
64
柜式排风罩
65
66
侧吸罩
外部吸风罩
扇形罩
工作台
67
68
吹风式排风
69
局部风罩设计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