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教案课时:2个课时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天津的诸多民俗,积累相关的知识2.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奇人的“奇”3.品味作品的语言,抓住语言的“俗”4.了解中国民间艺人的状况,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1.分析作品人物的形象2.把握语言风格课程思路设计: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俗世奇人》这篇文章,我想问一下,“一看到标题,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主要写了在民间社会身怀绝技的艺人或工匠。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普通百姓生活的阶层;1min 大家预习过课文,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主人公。
是谁?做什么的?我们简单的看几张图片,了解一下这两位奇人的作品。
“泥人张”有着精湛的捏泥人工艺(PPT1)泥人张的作品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三国》、《红楼》等古典文学名著。
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数年,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好嘴杨巴”推销茶汤(PPT2)。
茶汤的原材料是高粱面加上芝麻,因为是用滚烫的开水冲熟,如沏茶一般,所以叫茶汤。
天津的茶汤是传统风味小吃,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1min这篇文章的文眼一是“俗”,而是“奇”。
我们今天要依次来讨论“人物之奇”、“语言之奇”(语言特色、口语化)。
梳理读音1min,文章比较长,请大家先标一下自然段落。
讲解:第一节课一、本文的主人公是《泥人张》和《好嘴杨巴》,标题是《俗世奇人》,既然以“奇人”来称呼他们,那么,他们“奇”在哪里,你的依据是什么。
有没有复习,五分钟时间阅读,之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10min先来谈谈“泥人张”,“奇”在:有着超凡脱俗的捏泥人技术,他捏的作品“海张五”让四座皆惊。
有着传奇的故事,在天庆馆遇到“海张五”,“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
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
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
是一个个性内敛,技艺精湛的奇人。
“好嘴杨巴”“奇”在有一张好嘴,善于对应,在中堂大人怒摔了茶汤之后能够很机智地化解危机。
传奇经历,中堂大人到天津,千挑万选选了杨七杨巴的茶汤献上,李中堂却当场摔了茶汤。
所有人都不明白时,杨巴猜出了中堂大人的心思。
肯定是中堂大人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上的碎芝麻是嘛东西。
杨巴赶紧磕头认错,说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芝麻粒,既让李鸿章明白了这不是脏东西,又给了他面子,最后,杨巴得到了赏银。
二、思考“泥人张”和“杨巴”各是什么样的人?1、2、3、4小组讨论“泥人张”,5、6、7、8、9小组讨论“好嘴杨巴”。
现在开始。
(详细的分析)20min 泥人张人物形象:清高自爱、不卑不亢,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有力的还击“海张五”。
“海张五”是谁?靠着贩盐赚下金山,有钱,土豪。
海大人的义子,朝廷里有大官撑腰。
这个人“有权有势”。
粗俗无礼,无耻低劣。
“在裤裆里捏吧”。
其他人的反应:“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惊奇,放下筷子瞧瞧,见到名人了。
只有泥人张除外,海张五出场时,他是什么反应?P159“只管饮酒,吃菜,细瞧东看,全然么有海张五当个人物”)见大人物来了,不像其他吃客那么惊奇,也不像“撂高的”趋炎附势。
镇定自若,仿佛海张五没有出现一样。
隐忍(没有马上砍过去)刚毅(知道还击,哪里体现出他知道还击):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气不气?大家想一下如果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有什么反应?立刻“一团泥砍过去”,之后,拳脚相向。
那泥人张是什么反应呢?但泥人张没有正面反击,第8自然,一系列的动作说到泥人张怎么做的?“伸、抠、端、瞅、摆弄、飞快捏弄”。
看图,单手捏“海张五”。
泥人张气不气?气。
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叭”地一戳。
(不能换成“放”)体现出泥人张的愤怒,鄙夷不屑。
“小鼓眼、一脸狂气、只有核桃大小”,讽刺海张五太狂妄,只是核桃大的小人。
虽然很生气,但依然镇定自若,单手捏泥人,端杯饮酒,什么详细地说表情,但我想肯定淡定,眼睛只盯着酒菜。
说明泥人张的什么性格?隐忍,没有采取粗暴地反击。
另一方面,大家想一个问题,被本城最有名的张五爷侮辱,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平头老白姓,性格稍微怯懦一点会怎么样?算了吧,装作没听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但泥人张回击了,他是一个刚毅和自尊的一个人。
聪慧手巧:泥人张的反击方式很巧妙,把“海张五”的丑陋形象捏成泥人,极大地讽刺了海张五的风扬跋扈,同时,还赚了一大笔钱,最后泥人被买走了,却买不走坏影响。
杨巴人物形象:机智聪慧,P163,连用四个成语介绍杨巴。
“穿着青裤青褂,白巾白褂”对此事的重视,能分得清楚场合。
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杨巴的明白。
”“这聪明在眼前的州府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
”处乱不惊、随机应变。
面对大人物的误解,脑子需要快速转动,明白出了啥事儿,还要想对策。
(论文答辩,6个专家提问,专门挑错)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化险为夷?心理素质好,头脑灵光。
泥人张和杨巴的共同点: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有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读完文章,除了两个鲜活的人物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
“俗世奇人”,“奇”字体现在有着奇人奇事,“俗”字不仅仅说这些奇人生活在民间,“俗”也是这篇文章很突出的一个语言风格。
现在呢,请大家再一次复习课文,复习方式:听和读。
先听一段《泥人张》,是我的一个天津朋友专门录的。
纯正的天津人,纯正的天津话。
《好嘴杨巴》要请大家分角色朗读。
李中堂,谁来读?杨巴,谁来读?注意读对字音。
10min第二节课在诵读之后,相信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小组讨论,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话?它好在哪里?(使用方言词有什么作用,很好地配合了俗世奇人的“俗”)1、2、3、4小组讨论《好嘴杨巴》,剩下的小组讨论《泥人张》。
20min在大家的回答之后,我们可以对本文的语言风格进行总结。
5min1.口语化,多处使用了天津地方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比如:“一个泥团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全找回来了”使用俗语,配合主题。
2.用词精准,语言极富表现力。
“叭”的一戳,“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3.人物语言个性化。
李鸿章与底层手艺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极为不同,李鸿章的官话文白夹杂。
P165结语: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两个手工艺人,及其传奇经历。
其实呢,《俗世奇人》这本书一共记载了十几个民间的奇人,每人一篇各不相关。
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立。
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本文只选择了这本书中的两篇文章,有时间大家还可以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
2min拓展:谈谈我所知道的奇人。
5min认识这些奇人是在2013年的“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展演座谈会”上。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横幅是繁体字,因为这次座谈会是在台湾举行的。
我这时正在台湾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做交换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内容呢,是大陆和台湾的民间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俗世奇人”齐聚一堂。
展示自己的才艺,专家讨论,重要议题,“如何有效地保护民俗文化”。
与会专家有,我的老师,金荣华教授,80多岁的台湾老先生。
来自北京文化部的官员,民俗学的博士生导师。
第一位俗世奇人,技艺是“纸扎风筝”,北京一位下岗工人,40岁才开始学做风筝。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塑料风筝和布的风筝,纸扎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工艺。
风筝的骨架要选韧性好的竹子。
制作慢,出产不多,风筝上的花纹要求比较精致,一个能卖上千块,这种风筝比较小,一本书大。
虽然也能飞,但更多具有观赏价值,外国人买的比较多。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面人,捏面人的这位先生他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
最难的是和面,没能打听出到底是什么活的。
不能太硬,没法捏。
不能太软,不成形。
面人最初和民间祭祖有关,祭品,因为制作精美,就成了一种工艺品。
在我们开会的时候,这位先生现场捏了一个面人,我拿在手上,得以近距离地观察。
“寿星”,细致到皱纹、酒窝、双眼皮、衣服上的褶子都能看清楚。
还有一位,功力最高。
制作鼻烟壶的艺人。
明末清初,鼻烟传到了中国,吸鼻烟得要有东西装着呀,这个东西就是鼻烟壶。
最开始在鼻烟壶里画画,还只是在宫廷中,难度大,是皇帝的玩具,后来流传到了民间。
现在当然已没有人吸鼻烟,但鼻烟壶留了下来,成了一种工艺品。
问题:10min写,10min展示我想,不仅是我,咱们同学肯定也遇见过俗世奇人。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10分钟练笔的时间,用你们的文字来描写一个你们知道的“俗世奇人”,我想,成都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和渊源历史的城市,一定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
扩大一点说,不一定要写民俗艺人,只要是有绝活儿的人都可以写。
写的时候请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方面的特征,可以借鉴《俗世奇人》的语言风格,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