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网边缘》影评王欢欢法学院2009级1班2009031113这是一个关于律师道德和正义的法律影片,难得的慢节奏。
影片从一开始就让简处于律师道德与正义的矛盾之中,并且始终是这位美国大律师选择了正义,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的代价。
而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律师们都有一本自己的小算盘,计算着一个案件的“经济效益”,只有付得起足够的律师费,他们将“不胜荣幸地为您服务”,因此与当事人结成联盟,短暂的朋友。
影片总体上都想传递给观众的是简所代表的律师的道德与正义的崇高,关注生命胜过于个人小利益,尽管资本主义的时代个人私利泛滥,但人们仍然追求“公民行动、集体力量、社会正义”的理想状态。
美国人有着极强的权利观念,也对法律很依赖。
遇到纠纷,诉诸法律使他们首先想到的。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就曾说过:“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喜爱那个美国一样建立过司法权”。
连美国总统都曾为美国出现“诉讼浪潮”而感到不安。
诉讼一多,当然需要更多的律师为当事人奔走。
出现律师追着救护车递名片也不足为奇,因为侵权案件背后是庞大赔偿金额以及代理收入。
律师需要的是斗志,在法庭上与对方律师斗智斗勇的谋略,同情心往往不是律师为当事人不顾一切的唯一理由。
美国环境诉讼案件随着法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胜诉之后的赔偿金额是越来越高,耗费的成本同样惊为天价。
这中“大象式”诉讼时法治文明的代价。
美国民事诉讼程序复杂而充满技巧性,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对律师是又爱又恨。
一位人身损赔案件的当事人抱怨他的律师“一个电话收了我50美元”,但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需要律师帮他赢回超过几十万的赔偿金额。
这些复杂的诉讼程序和诉讼谋略,只有精通的专业人士才能胜任。
发现程序影片中简律师花了大部分时间进行“发现证据的程序”。
案件双方代理律师在会议中询问证人,就争议问题达成一致,对证人进行交叉询问。
民事诉讼中的发现程序是指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或代表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律师,通过询问证人、审查物证和组成相对方案件的其他信息的方法,尽可能地了解对方当事人案件事实的审理前程序。
在诉答之后,是审前程序的基石。
发现的主体主要是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是当事人手机证据和交换证据的程序。
发现程序的目的在于收集证据、披露事实、确定争点、保全证据、促进和解。
经过卓有成效的发现程序,双方当事人对案件情况有了更加知己知彼、更加切合实际、更加触及案件本质的新建街、新判断,以至于判决结果呼之欲出。
双方也可因此进入国ADR程序,尝试和解。
发现证据的方式有四种:笔录证言、检验双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持有的文件或其他物证、生理或心理检查、自认要求。
如影片所呈现的一样,笔录证言证据的开示只需要当事人的书面要求就得以进行,一般不需要法院的准许。
在笔录过程中经常发生争议,通常情况下也只能通过协议或者将争议留待法庭解决。
有时候当事人的询问,不一定能得到回答(以涉及保密特权为由)。
影片中,简也一时奈何不得不好好回答他问题的对方的证人。
因为这个程序的设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影片有很大的一段时间都是在审前程序,证据的发现程序。
这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也极有可能促成案件的和解,达到双当事人都很满意的程度。
但是这种情况少见,影片中简在发现证据过程中的会议上,也曾因为发现证据的弱势及对方提出的诱人和解金额动摇,但他没有在审前程序中放弃进一步的诉讼。
在这里的影片展现了很多另简挣扎的场景。
从另一个角度看,律师也有他作为法律人的追求,即案件本身的价值。
打这种官司的目的在于庭外和解,只有百分之五的比例胜诉。
在影片中,简的形象树立在于对案子本身的追求,追求纯粹的胜诉价值,“如果花费少于赔偿,你就算输了,失败了。
”“案子本身不重要,争执双方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并不关心案子”发现程序的弊端在于,造成较高的律师费用,发现程序持续时间长,按小时计算的律师费用则一路飙高,当律师进行风险诉讼时,就意味着律师不但要自己投入智力人力,还有大笔的取证过程中的费用。
影片中简进行风险诉讼,不仅把自家的财产搭上,也让合伙人棉铃破产风险。
再则,滥用发现程序可能出现一方当事人恶意刁难另一方的诉讼谋略,是当事人遭受人为地负担和不便。
本片即使如此,对方狡诈的老律师,提出狡诈难以证明的发现证据的要求,同时想方设法地拖延诉讼程序,制造怪圈,也迷糊了摆在眼前的事实。
简到最后才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处理污染物的人”而非“倾倒垃圾”的。
审前会议在复杂的案件中,证据发现之后和审理之前,将会举行一次审前会议。
有双方律师级法官进行,其目的在于证据开示程序的揭示而使即将要审理的问题明确化。
在此基础上做的命令为审前命令,指令各方要传召的证人以及法院要收的证据,在法庭上要出事的那些证据。
一般来说不会出现,对方律师“突然袭击”,在法庭上传召之前没有过的证人的。
影片中出现法官主持双方的审理中的画面,虽然不明显,但也可以看到法官对发现程序的作用。
不过影片中的法官主持的会议,不一定是审前会议。
之所以如此说,可能是临时的法官召集的双方当事人就案件审理进度及争议焦点的协商,对于这点,影片交代得不甚清楚。
法官对这一程序的监督和掌控,使程序有效运行的保障。
但无论如何,在对抗制诉讼的美国,发现程序的主题任然是双方当事人,法官职权管理只是“树枝”,它无论多么茂盛,都不会改变树干的成长方向---又当事人的诉讼观念及诉讼策略来决定。
这是原则上的情况,不排除法官通过职权控制案件。
因为,在审前会议中,由法官来决定本案的争议点和证据出示。
审前命令所指明的证据之外,将不予考虑。
实际上,法官会成为案件的管理人。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但人们普遍认为,审前会议对于涉及多方当事人问题的案件的正常有序的进行是必要的。
审理进入诉讼程序中的法庭审理阶段,被告方的专家,举证,陪审团。
这是影片再慢节奏中终于“步上正轨的一段”了。
在后来的双方律师和法官的约见过程中,被告律师极力避免死亡家属到庭作证,“法官的计划”可以说带给本案的程序上的不公正。
在影片中,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被告律师的那句话:“金钱的力量是强大的”。
被告方诉讼队伍身后是庞大的经济支撑力量。
不必担心诉累,举证完全高科技,用科学伪装。
反过来,原告巨资寻得的证据被法官的“三个问题”给枪决了。
这事实上是司法的不公正,但即使是这样,法官也试图“让陪审团做主”。
至少体现“正当的法律程序”。
陪审团的思维过程无法外化,而又陪审团在法官的“引导下”判断证据,审查事实,这一程序外观是正当、有效的。
在大陆法系,民法法系国家,法官是评判证据的专家。
而美国法认为法官在评判证据方面并不比陪审团更具优势。
大量的举证都是审判席一旁的陪审团作出的。
法官可以通过审前命令集控制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过程来引导安检证据的呈现,尽量使陪审团看到的是“明确而又说服力的证据”。
司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依据实际上的虚假证据而做出不公正的赏罚。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危险。
法律制度本身无法避免这一窘境。
因为没有任何法律程序总是能辨别事实地真相。
美国法律体系相信事实的审判者能够发现失事的真相,只对少数特别的案件的举证做特别要求。
“法律只有一个真相,没有证据就不是真相。
······为了那些孩子,不能只是抱怨,要按司法制度办事。
”进入庭审之后的举证阶段,被告律师有试图与简和解,支付一笔不大不小的赔偿费用。
简又一次拒绝,体现对法律正义,对违法者的报以惩罚、对受害者寻找精神慰藉。
回避证人上庭,“要找很多有力的证人,证据是很重要的,要不就是浪费时间”“不管你想要问什么,千万不能问证人‘为何?’”因为这样就把解释权交给了对方证人,尤其是狡猾的商业巨头,模糊性的回答,避而不谈“为何”,弱化律师的攻击。
最后原告方律师无言以对,因为证人的确看似在回答你的问题,你无从反对。
在对抗制的诉讼环境中,律师咄咄逼人、尖锐、带有挑战性的询问,远比简单的“Why”更有利,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
上诉程序就美国联邦法院而言上诉制度极其复杂,不仅表现在其运用的技巧规则上,还表现在上诉范围及上诉法院审理的范围的确定上。
影片没有对美国的民事诉讼上诉程序作过多的介绍,只是简明的表现简提出上诉,并且致信联邦环保署和政府,后两者支持了简的上诉。
高达美元的赔偿额是如何把判决的,对于我们不了解美国诉讼法的人来说很是迷茫,还好,本片重点不在这个法律程序问题,不是法制宣传片,只要达到影片所要求的艺术效果就行。
最后,英美民事诉讼程序不得不说是复杂的,到上诉的时候就更加复杂了。
但是,你在看他们这种制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复杂的制度、规则以及程序背后有多少“框架之内”以及正当性的存在了。
没有那一种制度堪称完美得无与伦比,也没有那种制度可以屏蔽所有司法不公正。
这时候,评价标准就出来了:保证“正当的法律程序”,平衡那些难以避免的不公正。
诉答程序、发现程序的不足,在审前会议中得以解决;审前会议是再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达不到的结果,到法庭审理时,交给法律的审判者和实施的审判者来解决;审理所带来的少数的不公,在审后动议中提出,尽量节约司法资源、保证司法的不偏不倚。
再不济,上诉的成功率也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