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汽摩配套协作产业建设研究发表时间:2014-09-30T16:12:56.93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向玉兰[导读]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挤进整车配套体系。
尽管目前大多数整车制造商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配套供应体系向玉兰重庆市委党校黔江分校重庆黔江 409000摘要:黔江正处于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阶段,把从无到有的汽摩配套产业培育成黔江未来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需要主动承接重庆主城汽车产业辐射,发展汽摩配套协作产业,发展汽车配套产品。
关键词:黔江;汽摩产业;协作;配套黔江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里唯一重点开发区,正处于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阶段,把从无到有的汽摩配套产业培育成黔江未来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全区上下共同关注、努力完成的课题。
重庆主城的汽车工业正蓬勃发展,是我国汽车生产的第二大基地,拥有重庆长安股份有限公司、恒通汽车、长安福特、重庆重汽、庆铃集团、力帆集团等27家汽车制造厂,现有22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摩托车生产企业31家,主要生产排量为35-650ml的各种摩托车,已形成1200万辆整车、150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比例可1:1.7左右,由此推算,重庆汽车零部件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产销两旺的汽车整车市场,正在酝酿汽车配件黄金时代的到来,然而目前重庆主城生产的配件,只有两江新区、北碚、大足、江津以及涪陵这几个地方的产能都还不能完全满足汽车生产和维修市场需求。
黔江主动承接重庆主城汽车产业辐射,发展汽摩配套协作产业,发展汽车配套产品,当前正是最佳时机。
一、黔江区承接重庆汽摩协作产业辐射的优劣势分析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决议将主城九区定位为都市功能核心区,该区域发展重点是宜居和便捷。
为此,降低机械制造业、增加服务业比重是产业发展选择的必然趋势,汽摩配套产业产能从重庆主城九区转移到周边区县也成为必然。
(一)黔江承接重庆汽摩产业辐射的优势1、政策优势。
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渝委发〔2010〕36号)的出台,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唯一重点开发区的确立,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3号”文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和等政策的深入实施,黔江区集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特殊优惠政策于一身,成为政策洼地,在工业产业发展方面相继有很多优惠政策出台,包括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
其中就有汽摩配套产业扶持,为承接重庆汽摩产业有了政策保障。
2、便利的交通。
黔江位于渝东南翼中心地带,是连接成渝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带的桥梁。
随着渝湘高速、黔恩高速、黔张常铁路、渝怀铁路复线、黔江舟白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完工,黔江到重庆、武汉、长沙的时间缩短至3小时。
尤其是高铁项目启动后,实现1小时通车,使黔江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武陵山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紧密相连的立体交通网络,完全能保证发展汽摩配件等大运输量产业的需要,必将加快黔江物流基地的建设和市场的聚集作用,有利于发展内陆外向型产业,建立起承接重庆汽摩产业辐射的最快捷通道。
3、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
黔江2013年末劳动力总数34万人,向外输出富余劳动力14.2万人。
再加之周边区县的富余劳动力向黔江集聚,黔江流动富余劳动力近20万。
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为承接重庆汽摩产业辐射提供了丰富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二)黔江承接汽摩产业辐射的劣势1、零部件基础薄弱,与汽车工业的依存度不够。
目前黔江区建设的零部件工业主要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配套,只有工业园区引进的两家摩配企业能从事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但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独立开发能力,难以满足汽车更新换代的需要,技术发展缓慢,产品多进入维修配件市场。
2、人才缺乏。
一些小企业甚至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目前黔江还没有专业汽摩行业的科研人员及学科带头人,只有职教中心的教师在从事少量汽摩产业的教学科研,都没有科研成果来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
汽摩产业的高级技工人才缺乏,目前黔江的高级技工不到10人从事车床模具生产。
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短缺己经成为黔江汽摩配套车产业的竞争劣势。
二、黔江区承接重庆主城汽摩配套产业辐射的建议(一)观念意识要融入黔江作为落后地区,工业基础薄弱,要主动承接好汽车产业辐射,树立主动融入的观念,抛弃“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要依附于重庆主城经济区块的“龙头”,争当“龙尾”。
1、配合意识。
区委区政府要主动与市级汽摩产业主管部门联系,寻求市上支持。
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与主城的渝北、两江新区、沙坪坝有汽摩产业工业园联系,加强沟通,配合他们进行产能转移,引进企业。
已进驻黔江的企业更要主动与整车制造的联系,推销产品,争取成为他们固定的配件供应商。
2、协作意识。
加强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部门及企业之间的协作,提升企业入驻发展的吸引力。
一是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协作,形成执行合力。
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区发展大局的高度,有针对有预筹地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快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整合行政审批、事项交办、执法监督等各种职能的发挥,加快形成执行合力,提升服务效率。
二是加强部门与企业之间协作,形成发展合力。
各级各部门、相关企业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强沟通交流和指导帮扶,不断发现影响或制约企业发展因素,做到发现问题有效率、解决问题有措施,实现部门建设有成绩、企业发展有效益。
三是加强银行与部门及企业之间的协作,形成保障合力。
任何时代,地方发展离不开资金要素的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注重金融平台建设,搭建有利于银行与部门及企业之间沟通和交流以及合作的平台,加大企业发展后劲支撑力度,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3、赶超意识。
尽管我们的汽摩产业起步晚,企业数量、产业规模相比其它地方有差距,但要树立赶超意识。
汽车零配件的全球化采购体系,使得零配件行业对整车企业的依附关系迅速弱化,将成为独立的产业自立于工业之林;整车竞争的加剧和迅速换代,迫使零配件要做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研发,这就要求零配件配套企业迅速从原业生产型转变为研发生产型,以加快开发速度,为超越其它地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4、质量意识。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尤其是与生命直接相关的汽摩产业更要注意。
质量意识不仅是企业领导决策层也包括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质量意识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集中体现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的每次决策中,是一种自觉地去保证企业所生产的交付顾客需求的产品—硬件、软件和流程性材料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意志力。
企业以质量求市场、求生存、求发展,质量意识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承接机制要无缝承接产业转移就是承接资本,将企业引进入园后。
要建立机制确保后续跟踪服务到位,做到无缝承接,帮助企业发展。
1、落实目标管理导向机制。
把承接产业转移纳入对工业园区管委会、新城管委会、经信委、投资促进办几个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
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责任人由懂业务的专业人员担任。
强化目标考核,逗硬奖惩激励。
对开拓创新、敢于负责、实绩突出的干部 “政治上给位子、经济上给票子、荣誉上给面子”,着力培育一支“想干事、敢于干事、善于共事”的专业团队,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推动科学发展。
2、落实产业落地推进机制。
制订承接产业落地总体规划、政策体系和综合措施,主动加强与重庆沟通联系,建立政府引导、经贸合作、企业互访、项目洽谈等长效机制,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
3、落实项目追踪服务机制。
针对项目建设实际,提供全程高效服务,形成政企合力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让项目快速落地。
在项目审批中,由过去的单项逐次审查改为多项合并审查,实行并联审批,从立项到开工的周期由过去的几个月缩短到6个工作日。
二是实行项目“代建制”,缩短建设周期。
企业厂房由所在管委会垫资代建,企业在3—5年内分期回购。
这样可以让企业从繁杂的建设任务中解脱出来,集中资金和精力抓好产品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储备、市场开拓等工作,为迅速投产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帮助企业融资,突破资金瓶颈。
(三)产业配套要加强汽摩配套产业是一个行业细分度较高的产业,不同的车型有不同的要求,企业要在细分市场有份额,产业配套也很关键,大的方面说城市基础设施电力、道路等,小的方面说就是有上游企业的初加工产品。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工业园区的设施。
水、电、路三通,并预留企业增长需求空间,园区工人生活方便。
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等配套城市设施,为整车及零配件产业企业进入园区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2、规范市场秩序。
在汽摩产业起步之初就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整顿和规范汽车及零配件的产品生产与市场经营秩序,坚决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拼装车的行为。
鼓励企业生产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者生产取得合法授权的产品。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和消防安全管理,营造安全稳定、规范有序的生产经营环境。
3、加大资金扶持。
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业投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区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科研项目补助等方式对汽摩配套产业重点企业在项目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扶持。
4、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挤进整车配套体系。
尽管目前大多数整车制造商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配套供应体系,但由于汽车竞争不断加剧,价格一降再降,对零配件供应商造成很大压力。
要及时捕捉信息,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革新挖潜,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寻找机会充当替代者,进入整车制造商的配套体系。
这类产品有:汽车锁、空调器、压缩机、发电机和启动电锁。
[基金项目]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黔江分校课题《黔江区汽摩配套协作产业建设研究》阶段成果(QJDXFX2014-001)作者简介:向玉兰(1976-),女,大学本科,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