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实体经济最为艰难的一年,关门、倒闭的企业数以千计、万计,浙江、广东、江苏等民营企业多的省份出现了多起企业主因还不起高利贷而“跑路”、“失踪”和“自杀”事件。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实体工业企业利润率一再降低,生存和发展的步履维艰,很多中小企业挣扎在高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资金成本的生死线上,嗷嗷待哺;另一方面,银行利润暴增。
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利润接近于2010年全年的税后净利润,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人均利润近40万元。
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
以此计算,银行的人均净利润是工业企业的12倍,已经超过烟草和石油勘探行业。
银行暴利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痛苦之上的,2011年实体经济一片肃杀,实体行业从钢铁到基建都在赢亏线上挣扎,但从事与资金配置相关的行业,如担保、典当、银行等,均能大获其利,他们拥有了实质上的资金紧缺溢价与风险溢价。
银行利润来自于紧缺溢价与风险溢价,而非银行经营能力的提高。
资金越紧张,银行所获得的紧缺溢价越高,2011年,银行净息差显著反弹。
前三季度,净息差因素对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的贡献从2010年的4.6%提升到8%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实体经济却显得“冷”了许多。
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盈利水平的巨大差异,诱使民间资金不断弃“实”投“虚”,一些地方出现了全民放贷现象。
社会资金紧张和银行业暴利也使得一些资金雄厚的垄断国企、某些“三高”超募发行的上市公司,通过企业—银行—企业的转贷方式或其它方式,向中小企业和个人放贷,坐吃高额息差,成为了食利集团。
常此下去,不仅严重伤害实体经济,而且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
难怪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不好意思的说:“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而此前,温家宝总理在江苏考察时,明确要求银行将利润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能把企业当唐僧肉。
建立在损害实体经济利益基础上的银行暴利是不可持续的。
未来,如果不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银行暴利损害实体经济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实体经济就持续衰退,如果实体经济对社
会资本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大家都把钱投向虚拟经济,导致中国经济虚重实轻,中国经济就有可能出
现大问题,没有了实体经济支撑,银行利润从那里来?是到了坚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打破金融垄断经营等彻底性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作者石建勋为同济大学财经与证券市场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