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史研究的若干代表作

隋唐史研究的若干代表作

隋唐史研究的学术史,可以说与隋唐历史一样久长。

唐朝人、五代人和宋朝人就很重视隋唐历史的研究,特别注重资料的收集保存和总结其治乱得失。

唐朝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魏征等撰《隋书》,吴兢撰《贞观政要》,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李林甫等撰《唐六典》,杜佑撰《通典》隋唐部分,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王定保撰《唐摭言》,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王溥撰《唐会要》,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范祖禹撰《唐鉴》,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隋唐部分,以及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隋纪唐纪部分,为其代表作。

元朝胡三省为《资治通鉴》系统作注,其中对隋纪唐纪部分所作的注,以及马端临《文献通考》关于隋唐各项制度和经籍、舆地等的系统整理,无疑是元朝人的代表作。

这些文献,今日多被视为研究隋唐历史的基本史料,实际上它们也是各时代隋唐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隋唐诸帝部分和顾炎武《日知录》隋唐部分,对隋唐历史多有精审评论和考证。

清代的隋唐史研究成就巨大,注重史实考证和史料辑补。

代表作有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隋唐部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隋唐部分,赵翼《廿二史札记》和《陔余丛考》隋唐部分,罗士琳《旧唐书校勘记》,罗振常《新唐书斠义》,赵绍祖《新旧唐书互证》,沈炳震《新旧唐书合钞》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徐松《登科记考》和《唐两京城坊考》,劳经原、劳格《唐折冲府考》,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王先谦《新旧唐书合钞补注》和《新旧唐书魏征列传合注》,吴廷燮《唐方镇年表》等。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传播,隋唐史研究有了比历史循环论更加先进和科学的历史哲学作为指导,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更保证了研究的科学路径和正确方向,从而呈现出新气象和新水平。

20世纪以来,隋唐史研究取得了更大成就,涌现出更多的代表作。

以下大致从若干方面,对有关代表作试作列举。

由于见闻学识所限,遗漏粗疏在所难免,只是希望能对初学隋唐史者有所借鉴而已。

隋唐断代史: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再版),是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撰写的第一部隋唐五代史通史,意义重大。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7年版,中华书局1982年版),属札记著作,按照专题撰写,特点鲜明。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史料扎实,具有研究综合融会贯通的特点。

吴枫《隋唐五代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体例得当,论述简明。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三联书店1961年版,其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多次重印),体系完整,扼要详明。

章群《唐史》(香港龙门书店1978年版),以叙事详细著称。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史料丰富,论说严密,对文化方面的阐述尤多,成为特色。

(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按照专题深入探讨,在研究思路、方法、观点上均富有启发。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作者在北京大学历年讲授隋唐史的讲义为基础写成,特点突出,便于初学。

综合性专著和论文集:李树桐《唐史考辨》(台湾中华书局1965年版)和《唐史新论》(台湾中华书局1972年版)。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岑仲勉《唐史余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三联书店1979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和《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金宝祥《唐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唐长孺《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胡如雷《抛引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池田温《唐研究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黄永年《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年版)和《文史存稿》(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吴枫《吴枫学术文存》(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等。

这些著作持论甚高,很具学术风格。

政治史专著: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和1997版唐振常导读本,三联书店2001年版)。

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9年版)和《唐代政治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其增订本2004年版)。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中华书局1986年据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影印本)。

谢保成《中国隋唐五代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胡如雷《隋唐政治史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等。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影响最大,阐述了一些重要见解:一是“种族文化说”,认为种族和文化问题,是理解唐代史事的关键;二是“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说,认为西魏北周迄于隋唐的统治集团,都是宇文泰入关后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关陇集团”,有唐一代统治阶级的政治纷争即是这一集团的兴衰及分化;三是“党派分野”说,认为唐代党派以社会背景来划分,关陇集团为士族阶层,长期把持政柄,科举出身者多为新兴庶族阶层,两个阶层之间不断勾心斗角,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后的牛李党争。

这些见解以及对这些见解的进一步的申论和商榷,至今仍是学术热点之一,表明了该书持久的学术生命力。

制度史专著: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三联书店2001年版)。

薛作云《唐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年版)。

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王永兴《唐勾检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湾商务1991年版)。

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

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宁欣《唐代选官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任爽《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胡沧泽《唐代御史制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

李方《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丽娱《唐礼摭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等。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分叙论、礼仪(附都城建筑)、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等八个部分,对隋唐制度的渊源演变做了系统研究。

在叙论中提出了隋唐之制度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北)周,而以前二源为主。

在礼仪诸章中详细论说这一总观点,叙其发展演变概况。

陈先生的观点为研究隋唐制度史提出了重要线索,具有重要学术启发。

其它著作大都是各自领域的奠基之作或整合之作。

雷家骥的《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试图从行政学的角度探讨问题,值得重视。

法律史专著:倪正茂《隋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杨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乔伟《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版)。

王立民《唐律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版)。

钱大群《唐律论析》(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和《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杨廷福、刘俊文侧重以历史学的方法考释唐律,乔伟、王立民、钱大群侧重以现代法律思想分析唐律,各有专长和风格。

军事制度和军事史专著:唐长孺《唐书兵志笺证》(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和《唐代蕃将研究续编》(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1990年版)。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和《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和《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马俊民、王世平《唐代马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等。

陈寅恪、岑仲勉、谷霁光在府兵制起源、性质、是否兵农合一等问题上存有分歧。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认为,府兵制兼采鲜卑部落兵制和汉族城郭之制建立起来,在开始时府兵与农民迥然不同,到隋文帝时始大体上兵农合一;岑仲勉认同府兵制由鲜卑兵制而来,但不同意兵农合一,认为府兵制原则上为世兵制,为游牧社会的落后兵制;谷霁光认为封建兵制应是府兵制的主要来源与内涵,府兵制是封建社会的兵制,隋文帝开皇十年后,总的趋向是兵农合一,虽然并不绝对,但不是世兵制。

经济史专著:鞠清远《唐宋官私工业》(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年版)。

陶希圣、鞠清远《唐代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和《中国经济史研究》第一册(香港新亚研究所1976年版)。

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国有土地制与均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和《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