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粘性是指流体受到剪切作用时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原因是( b )。
a 组成流体的质点实质是离散的b 流体分子间存在吸引力c 流体质点存在漩涡与脉动 2. 连续方程矢量式中哈密顿算符“k zj y i x ∂∂+∂∂+∂∂=∇”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计算质量通量的( c )。
a 梯度b 旋度c 散度 3.描述流体运功的随体导数中局部导数项θ∂∂表示出了流场的( b )性。
a 不可压缩 b 不确定 c 不均匀4.分析流体微元运动时,在直角坐标x-y 平面中,微元围绕z 轴的旋转角速度z ω正比于特征量( a )。
ayu xu xy ∂∂-∂∂ byu xu x y ∂∂+∂∂ cxu yu x y ∂∂-∂∂5.流体爬流流过球形固体时,流动阻力中形体阻力与表面阻力之比应为( c )。
a 1:1b 1:2c 2:16.推导雷诺方程时,i 方向的法向湍流附加应力应表示为( b )。
a i r ii u '-=ρτb 2ιρτu rii '-= c j i r iiu u ''-=ρτ 7.固体内发生非稳态导时,若固体内部存在明显温度梯度,则可断定传热毕渥准数Bi 的数值( a )0.1。
a 大于等于b 等于c 小于等于8.依据普兰特混合长理论,湍流传热时,涡流热扩散系数h α可表示为( c )。
a dy du l h =αb 2⎪⎪⎭⎫⎝⎛=dy du l h α c dydu l h 2=α9.流体流入溶解扩散管后形成稳定的湍流边界层,溶质溶解扩散进入流体,则沿管长方向对流传质系数的变化规律应是( b )。
a 始终不变b 先下降,后上升,最终趋于稳定c 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10.利用雷诺类似求解湍流传质问题的前提是假定( c )。
a 1S >cb 1<Sc c 1=Sc二.判断,在每题后括号内以“正”“误”标记。
(每空2分)例: Re 数小于2000的管内流动是层流( 正 )1.若将流体处理为连续介质,从时间尺度上应该是微观充分小,宏观充分大。
( 误 )2.n-s 方程不仅适用于牛顿型流体,也适用于非牛顿型流体的流动。
( 误 )3.流体流动中若满足势函数条件,涡旋运动分量必定为零。
( 正 ) 4.若流动满足欧拉方程,则质点所受表面粘滞力的作用可以不计。
( 正 ) 5.依据普兰特混合长理论,越是趋向靠近固体壁面的区域,混合长的数值越大。
( 误 ) 6. ( )7.采用数值法求解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时,若取 ck ρα=,22=∆∆θαx 而得到某边界节点温度方程为 1'-=n n t t ,则该边界必为绝热边界。
( 正 )8.利用边界层热流方程求解层流传热问题时,壁面上满足 常数=∂∂=022y y t。
( 误 )9.若定义彼克列(Peclet)准数描述流动对扩散的影响:ABD Lu Pe 0=,则彼克列准数的物理意义可理解为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之比。
( 正 )10.依据溶质渗透模型,传质系数c k 应与分子扩散系数的1/2方成正比。
( 正 )三.简述( 每小题15分 )1. 如何从分子传递的角度理解三传之间存在的共性。
答:从分子传递的角度出发,动量、热量、质量传递可分别以牛顿粘性定律,傅立叶定律和费克定律表示, ()dyu d ρντ-=、()dyt c d Aq p ρα-=、dyd D JAABAρ-=,其物理意义分别为(动量、能量、质量)在(速度、温度、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从(高速、高温、高浓)区向(低速、低温、低浓)区转移,转移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在数学上其可统一采用现象方程表示为: 物理量的通量=(-扩散系数)×(物理量的浓度梯度)2. 简述气液相间传质双膜模型,该模型在使用中的缺陷何在? 答:怀特曼(Whitman)1923年提出。
在气液接触传质时,气液相间存在稳定的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层稳定、停滞的气液膜。
气液在界面上达到平衡,在膜内为分子扩散,传质系数正比于分子扩散系数,传质阻力集中于膜内,该模型强调气液相间存在稳定界面和稳定的当量膜,对湍动程度较高的流动接触情况,界面随机变化不断更新,与该模型的假设相差较大,导致该模型在使用中出现缺陷,解决的方法是对模型进行改进,如表面更新和溶质渗透理论等。
四.计算(每小题25分)1.已知柱坐标下的N-S 方程、连续方程分别为: N-S 方程:r 分量 z u u r u u r u r u u u rzr r r 'r∂∂+-∂∂+∂∂+∂∂2θθθθ()⎭⎬⎫⎩⎨⎧∂∂+∂∂-∂∂+⎥⎦⎤⎢⎣⎡∂∂∂∂+∂∂-=222222211z u u r u r ru r r rr p rr r r θθυρX θ θ分量zu u r u u u r u r u u u z r r'∂∂+-∂∂+∂∂+∂∂θθθθθθθθ ()⎭⎬⎫⎩⎨⎧∂∂+∂∂-∂∂+⎥⎦⎤⎢⎣⎡∂∂∂∂+∂∂-=2222222111z u u r u r ru rr r pr r θθθθθθυθρX z 分量zu u u r u r u u u zz z z r 'z ∂∂+∂∂+∂∂+∂∂θθθ ⎥⎦⎤⎢⎣⎡∂∂+∂∂+⎪⎪⎭⎫ ⎝⎛∂∂∂∂+∂∂-=22222111z u u r r u r r r z pz z z z θυρX 连续方程:()()()011=∂∂+∂∂+∂∂+∂∂z r u zu r ru r r 'ρρθρθρθ 式中θ'表示时间。
试对图示水平圆形套管环隙内不可压缩流体稳态层流进行求解,给出环隙内速度分布方程以及最大速度所对应半径r max 的表达式。
解:取流动为z 方向,对不可压缩流体有 常数=ρ,稳态流动,对任意物理量A 有0=∂∂'Aθ,考虑重力的水平分量为零,并忽略圆管内重力影响有 0===z r X X X θ 套管环隙内稳态层流有,0=r u ,0=θu ,,r ur 0=∂∂ ,u 0=∂∂θθ连续方程化简为0=∂∂z u z ,考虑到流动对称,022=∂∂θzu ,代入N-S 方程得到:z 方向 n-s 方程 ⎥⎥⎦⎤⎢⎢⎣⎡⎪⎪⎭⎫ ⎝⎛∂∂∂∂=∂∂r z u r r r z p 11νρ r 及 θ 方向0=∂∂=∂∂θpr p 将Z方向方程变形 ru r r u r u r u r r z p zz z z ∂∂+∂∂=⎥⎦⎤⎢⎣⎡∂∂+∂∂=∂∂1112222μ因压力p 仅为z 的函数,速度u 仅为r 的函数,必有const r d u d r r d u d z d p d z z =+=1122μ 或 rdr dzdpdr du r d z μ1=⎪⎭⎫ ⎝⎛ 直管稳态流动,dzdp为常数,去掉下标,对上式积分得: c r dz dp dr du r +=212μ maxr r =时,dr du 0=代入上式确定积分常数得 212maxr dz dp c μ-=,原式变形为:()2221max r r dzdp dr du r-=μ,分离变量,按对应积分限积分: dr r r r dz dp udu r r max u⎰⎰⎪⎪⎭⎫ ⎝⎛-=122021μ 或 dr r r r dz dp udu r r maxu ⎰⎰⎪⎪⎭⎫ ⎝⎛-=222021μ 得到 ⎪⎪⎭⎫ ⎝⎛--=12212221r r ln r r r dz dp u max μ 或 ⎪⎪⎭⎫ ⎝⎛--=22222221r r ln r r r dz dp u max μ 将两式联立得到 ⎪⎪⎭⎫ ⎝⎛-=1221222r r ln r r max r2.在摄氏℃20时纯水以0.1m/s 的流速流过沿流动方向长度为1m 的可溶性固体有机平板,若有机物在水中的分子扩散系数为s m 1025126-⨯.,试计算(1)距离平板前缘0.3m 处的浓度边界层厚度c δ;(2)若此时有机板的平衡溶解度为34m km ol103-⨯,不计平板宽度方向边际效应,计算有机板溶掉0.1mm 厚度所需要的时间。
已知平板进口段临界雷诺数可取为5105⨯,边界层的求解结果为:℃20时水的密度、粘度分别为:3kg/m 1000=ρ、s Pa 10013⋅⨯=-.μ;有机板的密度:3kg/m 1200=ρ;摩尔质量:kg/kmol 128=M 。
解:据已知,对整个平板 5301011011000101⨯=⨯⨯⨯==-.xu Re x μρ边界层属于层流 在距离平板前缘0.3m 处 43010310110001030⨯=⨯⨯⨯==-..xu Re x μρ8010251100010163..D D Sc ABAB=⨯⨯⨯===--ρμν()m 10048300003064464432121---⨯=⨯⨯==...Re x .x δ 传质从平板前缘开始,00=x ,浓度边界层厚度c δ为:m 10458100488097601976033312143031----⨯=⨯⨯⨯=⎥⎥⎦⎤⎢⎢⎣⎡⎪⎭⎫⎝⎛-=....x x Sc .c δδ 对整个平板,按层流计算式:()61898010164606460312153121...Sc Re .Sh Lm =⨯⨯⨯==m /s 103721102516189460--⨯=⨯⨯==...L D Sh kAB m cm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为零,溶解后浓度很低,1≈Bm y ,有机物的扩散系数很小,扩散微弱,0≈ys u ,所以 cm cmk k ≈0,有: ()()()440103103720--⨯⨯⨯=-=-=.c k c c k N As cm A As cm A s km ol/m 1011728⋅⨯=-.有机板厚度z 减薄0.1mm 后,若平板面积为A ,根据物料衡算:板ρ∆θ⋅⋅=⋅⋅⋅A z M A N A Ahr 663103211281011712001010483.s ...M N z A =⨯=⨯⨯⨯⨯=⋅⋅=--萘萘ρ∆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