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特征内容摘要:轰轰烈烈的水浒农民起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它传播了农民的斗争理想,鼓舞了农民的斗志意志,起着瓦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作用,但它始终又有历史的局限性,没有完全冲破正统观念的束缚,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
作为起义军的领袖——宋江,他的性格发展和水浒义军的生成、壮大、失败息息相关,宋江呼群保义,深得人心;宋江妥协投降,义军终究失败。
关键字:宋江性格特征矛盾性复杂性《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作者通过以宋江为首的各路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安宁、国泰民安的向往和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勾勒出一幅忠君爱国、除暴安良的理想图画。
正如本文内容所昭示的,忠义思想就是本文的主旨。
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
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
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
一、《水浒传》简介及宋江在《水浒传》中的地位《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
全称《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传》。
作于元末明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
小说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我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物形象之一。
《临江仙》词是这样称赞宋江的:“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
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
济弱倾心慷慨,高明水月双清。
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疏钱财,重情义,忠孝双全,这是江湖英雄对宋江的评价。
正是宋江的人气,才有了水浒义军的发展与壮大。
同样,又是宋江的妥协投降,大有作为的水浒义军死的死,伤的伤,到最后落的失败结局。
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水浒义军的生成、壮大、乃至失败,跟宋江的性格特征密切联系,息息相关。
二、历史上的宋江与《水浒传》中的一些杜撰出来的人物不同,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面都有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
《宋史》上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东都事略》中也提到一名为侯蒙的官员,曾向皇帝上书建议“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
”历史上也却有宋江起义,《宋史》中有明确的记载。
通过《宋史》的记载我们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
起义的首领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的根据地;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战斗力特别强;起义的影响不算小;起义的中心区域梁山泊,距东京汴梁仅百公里左右,严重威胁着京城的安全;起义所涉及的地区,在北宋是比较发达的地区。
梁山泊在宣和年间是广济河中部的一个湖泊,而广济河的上游就是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广济河又是京东重要的漕运通道,占据在广济河中间的梁山泊,对于北宋朝廷的政治、经济、军事所构成的威胁可想而知。
宋江起义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够记上一笔,在民间广为流传,足以说明它的影响。
三、《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宋江是《水浒传》贯穿始终的主角,是小说的第一号人物,同时他又是争议最多的一个人物。
宋江,人称“及时雨”,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
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乘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首领。
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
小说中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是悲惨的结局。
宋江接受招安是有历史根据的,并非是作者凭空创造。
在《水浒传》第32回,说到招安起初是武松先提出的,宋江表示同意。
在历史上关于招安的记载确有其事,但不过100字左右,而小说有相当的发挥,情节也写的很具体。
宋江接受招安,这与宋江矛盾的性格有关。
一方面,他是仗义英雄,义军首领;另一方面他又想报效朝廷,忠君爱民。
宋江提出要招安时,武松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而宋江执意招安以报效朝廷,死而后已。
《水浒传》第39回中,宋江题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湖漫嗟吁。
他时若随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我认为这是他醉酒后的信手而题,并不代表宋江的真实思想。
四、宋江性格演绎的三个时期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
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
“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这种双重的性格,不仅造成了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起义军的悲剧。
在作者笔下,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
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
1、侠义英雄时期这一时期是宋江人生的一个重要铺垫。
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
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
所以,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为他定下了“义”的基调。
小说第18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
因此,天下无论识与不识的,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赞,也无不以结识宋江为荣,宋江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晁盖等人。
智取生辰纲之后,事情败露。
败露以后,首先宋江知道。
宋江见到官府防范梁山晁盖贼寇文公,有一段心理描写:“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是非得已,於法度却饶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这段心理活动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每一件事情都是灭九族的罪,虽然前面是事非得已,可是到了现在已经是不能够回头了;第二,宋江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闪失,心中有种隐隐的操心。
这是一对矛盾。
从理上讲,晁盖等人于法度上饶不得;从情上讲,却不愿他们出现闪失,这是宋江很真实的心理。
他明明知道晁盖窃了生辰纲犯了弥天大罪,又因为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虽然法度上不可能饶恕,但是他要放走晁盖。
这时,宋江是知法犯法。
能够做到这样,在别人可能容易,可是在宋江就很难。
这件事证实他是一个仗义的英雄。
虽然他出于“义”救了晁盖他们,但是从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可见,其所行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义。
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
表现在他身上的“义”,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向往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相扶助的一种道德追求。
2、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怒杀阎婆惜是宋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为了逃避朝廷的惩处,他不得不亡命江湖,四处流浪。
作者写他亡命江湖的目的,还是在于展现一个“义”字。
比如小旋风柴进对他的礼遇,清风山劫匪王矮虎前后不同的态度等,都从侧面烘托了他的“义”。
宋江的义,不仅使他侠名远扬,而且像一块护身符一样多次助他化险为夷,遇难呈祥。
各路英雄对宋江的顶礼膜拜,正是对他的“义举”的回报。
也正因如此,宋江才有那么大的凝聚力,将众多好汉团结在他的周围,他也才能够稳坐帅位,说一不二,具有那么高的威信!显然,“义”是他日后统率梁山的资本。
不仅如此,亡命江湖还给了宋江展示其组织才能、领导才能的机会。
亡命清风寨时,为报刘高之妻害己之仇,他与花荣合谋定计,大败官军。
此后,为了粉碎官军的追剿,他又用计谋赚秦明入伙,使秦明不得不走上造反之路。
宋江以他的“义”和智慧,在清风山初步集结起一支造反队伍。
为了躲避大队官军的追捕,他又积极献计献策,要亲率这支造反队伍梁山入伙。
宋江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极大蔑视与践踏。
当此之时,他可曾想到对皇帝的忠?秦明本无反心,他却逼其造反,这是在维护封建制度吗?计赚秦明,致使秦明家少数人被杀,这是在维护封建王法吗?秦明无辜而背反名,其佳人无罪而就地死,这是义还是非义?只是,宋江这种反抗思想的萌芽不久即为宋太公的一封家书所扼杀。
出于忠孝,宋江一再拒绝了晁盖等人邀其上山入伙的建议,宁可沦为朝廷的囚徒,也不愿意落草为寇与朝廷为敌。
这种骨子里对封建王朝的“忠”与行动上的“不忠”矛盾纠缠在一起,使他的洁身自好与造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忠”对“义”的主导作用,又使宋江的入伙梁山充满了曲折性和戏剧性。
尽管在押赴江州途中,危险四伏,迭遇不测,使宋江饱受惊吓,但他仍然不改初衷,多次谢绝了各路好汉殷殷挽留的好意。
刺配江州以后,宋江原本希望改过自新,再作良民,以上报朝廷,下安黎庶,但封建阶级并不买他的帐,最后因为一首所谓的“反诗”而要革掉他的命。
宋江虽然也是被逼上梁山的,但他的被逼与武松、林冲等人又是多么的判然不同啊!落草梁山以后,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干,整顿山寨,训练队伍,亲率义军攻城掠地,打败官军,严重威胁到宋王朝的生存。
为了壮大自己,他又不择手段地笼络人才,将宋朝的统军将领呼延灼、关胜等“逼”上梁山。
为了招纳卢俊义上山,一方面,宋江大展“义”举,使卢俊义非常感激;另一方面又派人在他北京家中题下反诗,断其归路。
乃至卢俊义蒙冤陷狱,宋江为救他又率兵远行,兵临城下。
呼延灼、关胜、卢俊义等皆无反心,是宋江逼人家造反,等到人家情愿归降后,宋江又以日后封妻荫子相安慰。
他一方面自称朝廷罪臣,见友辄称“小吏”,称己不得已暂居水泊;另一方面,却又轰轰烈烈大造朝廷的反。
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落草为寇时期的宋江,始终洋溢着一种强烈的造反精神。
正因如此他才能团结义军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无论宋江骨子里如何忠于朝廷,他的行为却把他自己臵于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
或许正因如此,招安以后,四大奸臣始终对宋江心存芥蒂,他们怎么能容忍一个造过朝廷反的人和自己同殿称臣呢?他们又如何敢给这个造反英雄以高度信任呢?宋江的“义”表现出了与朝廷公然对立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