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
•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 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 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 染源。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等 许多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 等国。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 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 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2
病原学
• 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e) 的汉坦病毒,统称汉坦病毒。
心: 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镜检心 肌纤维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部分 可断裂。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6
病理解剖
后腹膜及纵隔: 胶冻样水肿
脑组织:脑实 质水肿和出血, 神经细胞
脑垂体:肿大, 前叶严重充血、 出血和凝固性 坏死。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肾损害 • 潜伏期4~46d,一般7~14d,多数急
起。 ❖ 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 ❖ 出血见于HFRS整个病程,程度轻重
不一,严重出血是病死的主因之一 ❖ 急性肾衰大多可逆,少数转为慢性 • 五期经过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8
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持续3~5)
发热: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
全身中毒症状: ①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②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呃逆呕吐, 重者可有呕血、便血。
• 接触传播:鼠类血液和排泄物→鼠咬 伤或破损伤口接触。
• 虫媒传播: 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 恙螨
• 垂直传播: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0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仅小 部分人发病,大部分人群处于隐性感 染状态。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 疫,极少见到二次感染发病的报告。 人群隐性感染率2.5—4.3%。
在中国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林区是大林 姬鼠。
EHF患者早期的血和尿中携带 EHFV,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 感染,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9
流行病学
• 传播途径(5种)
• 呼吸道:鼠类尿、粪、唾液 →气溶胶 →呼吸道。
• 消化道:污染食物→口腔和胃肠黏膜。
③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 昏迷 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9
临床表现
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 渗出水肿
充血(三红) (皮肤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酒 醉貌) (粘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和咽部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20
临床表现
眼结膜呈片状 出血
出血
③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其中IL- 1和TNF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TNF能引 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5
病理解剖
• 基本病变----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变性和坏死。
• 主要体现在以下器官损害:
肾:髓质充血、出血、水肿;肾皮质 缺血而苍白;肾小管变性受压而变窄 或闭塞。
• 汉 坦 病 毒 至 少 可 分 为 16 型 , WH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4型。
• 我国: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 Ⅱ型汉城病毒(家鼠型)。
• 汉滩病毒感染病情>汉城病毒感染 者重,毒力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3
病原学
• EHFV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 盐敏感。
• 不耐热、不耐酸,37℃和PH5.0 以下易灭活,56 ℃ 30min和 100℃ 1min可灭活。
地区性:目前世界上32个国家有疫情 发生,中国疫情最重,占世界总报数 的90.94%,亚洲92.68%,其次俄罗 斯、韩国、芬兰。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1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 有明显的黑高线姬峰鼠季节大。林鼠 褐家鼠
分布
农区
林区
居民区
季节 冬(11-1) 初夏(5-7) 春季(3-5)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2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周期性: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 动,与宿主动物生态学、动物流行病 学有关,同时与易感人群免疫状况和 接触机会有密切关系。
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 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人群分布:男多于女,青壮年多,农 民和工人多。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3
流行病学
• 我国的流行情况
• 80年代初,由于出现家鼠型出血热爆 发流行,使1985年和1986年发病总 数超过10万以上。90年代以来,仍保 持在4万~6万, 病死率在3%以下。
• 目前证实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有本 病的发生和流行。其中青海、新疆最 为严重。
• 目前我国的流行趋势是老的疫区病例 逐渐减少,新的疫区则不断增加。
•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剂 敏感。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4
病原学
• 病毒基因结构及特征:
• 汉坦病毒是由核心和表膜组成,其基 因组位于核心部分,含有三段单股负 链RNA。即大(L)、中(M)和小 (S)三个基因断。
• L-L片段基因只编码一种蛋白质,即 RNA聚合酶。
• M前-体编大码蛋白包→含膜G1蛋和白G2的两个糖蛋白的 • S-只编码一种蛋白、核衣壳蛋白(结
构蛋白)NP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5
病原学
• 汉坦病毒包括: (1)核衣壳蛋白 (2)囊膜糖蛋白(G1、G2) (3)RNA聚合酶。
• 糖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 的抗原决定簇。抗原出现最早,有利 早期诊断。
• 膜蛋白――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 诱导宿主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 体。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14
发病机制
EHFV进入人体后随血流侵入血管内 皮细胞,骨髓,肝,脾,肺,肾及淋巴结 等组织,进一步增殖后再释放入血流引起 病毒血症。主要作用为:
①病毒直接作用引起细胞损害。
②免疫作用:主要是 Ⅲ型变态反应,即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 基底膜、肾小管和肾间质血管,是本病血 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其他Ⅰ、Ⅱ、Ⅳ型 变态反应也参与,但地位有待于研究。
6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7
流行病学
•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为多宿主性的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疾 病
约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 病毒属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 本病毒。
主要有啮齿类:黑线姬鼠、大林姬鼠、 褐家鼠等;也包括猫、猪、狗、家兔 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知识
8
流行病学
•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