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
1.红细胞生成的部位: 在成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惟一场所。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1)红细胞成熟因子:VitB12(钴胺素)和叶酸。
在幼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细胞核的DNA对于细胞分裂和合 成血红蛋白有着重要作用,合成DNA必须有VitB12和叶酸 作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如缺乏VitB12或叶酸,将影响红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人体对VitB12的吸收必须要有胃液中内因子的参与。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爆式促进激活物(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的增殖。 (2)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当组织中氧分压降低时,
刺激肾皮质管周细胞等合成并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血 液运输至骨髓发挥下列作用, 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多: 1)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2)抑制晚期红系祖细胞凋亡; 3)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Hb合成; 4)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5)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 (3)性激素:雄激素可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凝血因子 参与因子
步骤 放大效应 凝血速度
内源性凝血 全来自血浆
多 复杂 明显 慢
外源性凝血 部分来自血管外
少 简单 不及内源性明显 快
人体内的生理性凝血过程
在体内,当组织损伤时,暴露出的组织因子与FⅦa结合形成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该复合物有两方面的作用:
(1)可有效地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的FⅨ为FⅨa,从而启动“截 短的”内源性途径。
相关链接: 血小板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的作用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当血管受损时,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血浆中的vWF与 胶原纤维结合并变构,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Ⅰb结合, 从而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
2.聚集: 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过程。通常有两个时相:能迅速 解聚的第一时相(可逆聚集时相)和不能被解聚的第二时相。 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称为致聚剂。
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释出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 酶体内的物质:ADP、5-HT、Ca2+、vWF、纤维蛋白原等。
4.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 Ⅰ、Ⅴ、Ⅺ、Ⅻ等),形成局部凝血因子高浓度,有利于血 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5.收缩: 血小板活化后,胞质内的Ca2+浓度增高,引起血小板收 缩,导致血凝块回缩。
相关链接: 红细胞叠连与血沉
血沉的临床意义
3.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
特性。 *由于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的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较
大,因此正常红细胞对低渗具一定的抵抗力。 *渗透脆性大,则对低渗的抵抗力小。
相关链接: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三)红细胞的生成
即可使血管破口封闭而止血。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主要有: (1) 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收缩; (2) 血管的肌源性收缩; (3) 血小板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引起的血管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将血管破口堵塞而止血。血小板被受
损血管暴露的内膜下组织激活,而发生粘附、聚集,在血管 破损处形成松软止血栓。 3. 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纤 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 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还有: 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量激肽原(HK)
凝血因子
(1)FⅣ(Ca2+)为无机物。 (2)除Ca2+和磷脂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而且大部 分是蛋白酶(主要为丝氨酸蛋白酶)。 (3)除FⅢ(组织因子,TF)来自组织外,其余凝血因子均存 在于新鲜血浆中,且多在肝脏合成。其中FⅡ、FⅦ、FⅨ、FⅩ 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参与。 (4)血中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具有酶 的活性,这个过程称为激活。 (5)在凝血中起酶促作用的因子有FⅡ、FⅦ、FⅨ、FⅩ、FⅪ、 FⅫ、FXIII;起辅因子作用的是Ca2+、FⅤ、FⅧ、FⅢ和高分子 激肽原。
3~8
继续发育成巨噬C后,
吞噬杀灭外来微生物
相关链接: 白细胞的形态
四、血小板生理
(一)数量和功能
➢ (100~300)×109/L 1.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2.参与凝血: 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3.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1)粘附并融合到血管内皮中; (2)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细胞增殖。 当血小板< 50×109/L时, 可发生紫癜。
6.维持血管壁内皮的完整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 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生理性止血功能降低时→出血倾向; 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血栓形成。
动。 1. 血管收缩:受损伤局部及附近小血管收缩,若血管破损不大
的主要物质。 Hb的浓度,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相关链接: 贫血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使红细胞可通过小血管。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 易下沉的特性。
测定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客观指标——红细胞沉降率。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二)缓冲功能:缓冲酸碱物质变化等; (三)参与体温调节:运输热量、缓冲体热变化; (四)保护机体:通过生理性止血等功能,防止血液丢失,保持
血流通畅; (五)免疫功能:白细胞、抗体、补体等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和
特异性免疫反应。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相关链接: 血友病与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凝血基本上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 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 应。血液凝固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 凝血酶原的激活——形成凝血酶: 在Ca2+存在的条件下,Ⅹa激活凝血酶原为凝血酶。 (3) 纤维蛋白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 Ⅱa(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分解,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然 后在FⅩⅢa和Ca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 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
抗凝系统
1.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1)表面光滑:防止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 (2)合成并释放多种具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血的物质。 2. 单核-吞噬细胞的抗凝作用:清除促凝物质 3.体液抗凝系统: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为抗凝血酶Ⅲ。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2)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蛋白、蛋白质S等。 血浆中以酶原形式存在的蛋白质C被凝血酶和凝血酶调制蛋白 激活后,可水解灭活FⅤa和FⅧa,抑制FⅩ及凝血酶原的激活, 促进纤溶。 (3) 肝素:肝素主要通过增强血浆中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 接抗凝作用。
相关链接: EPO
三、白细胞(WBC)生理
白细胞数量的正常值:(4~10)×109/L。
成人血液白细胞分类及主要功能
名称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百分比(%)
主要功能
50~70
吞噬并分解细菌等
0.5 ~5 0~1 20~40
抗寄生虫和抗过敏反应
参与过敏反应 特异性免疫反应
(2)血浆胶体渗透压:1.3mmol/L,25mmHg,占0.5%,主要 由血浆中的白蛋白形成。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 因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 用,如: 影响组织液生成、尿生成等。
相关链接: 溶液的渗透压
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相关链接: 人体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过程
第三章 血 液 (The Blood)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二、血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相关链接: 血浆的化学成分
一、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erythrocytes 或 red blood cells,简称为RBC)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形态:无核、双凹圆碟状,直径7~8μm。 2.数量: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3.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内主要的蛋白质,运输氧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沉)
——血沉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值: 男: <15mm/h;
女: <20mm/h。
?mm
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血浆成分的改变
当血浆白蛋白↑→血沉减慢;
当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血沉↑
2)FⅨ的激活:在Ca2+存在的条件下,Ⅺa激活FⅨ生成Ⅸa。 3)FⅩ的激活:Ⅸa、FⅧa及Ca2+在磷脂表面上结合成复合物, 激活FⅩ,形成由FⅩa-Ⅴa-Ca2+-磷脂组成的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途径)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血管损伤或受某些刺激时, FⅢ(组织因子)与血浆中FⅦ形成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迅速激活FⅩ生成FⅩa。FⅩa生成后, 在磷脂表面上形成由FⅩa-Ⅴa-Ca2+-磷脂组成的凝血酶原酶复合 物。
(一)比重:全血比重为 1.050~1.060,血浆比重为1.025~1.030。 (二)黏滞度:全血的黏滞度主要与红细胞数正比。 (三)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