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
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
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
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
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
此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一部分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割据政权,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的汉民族也始终同少数民族在对抗中发展,在对抗、战争中融合,有的少数民族在同汉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斗争中失败,直至融合到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中而消失,如契丹民族等;也有的则是在融合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民族,如维吾尔族等。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大体上可以按地域划分为两大块,即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包括羌藏)基本上都建立过独立的政权,而南方少数民族则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建立过几个地方性的政权。
南北双方的差异,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
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都是居住在草原或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在冷兵器时代,驽马弓射的游牧民族骑兵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大刀长矛的汉民族步兵战斗力,因此他们成立的政权就多;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高山丘陵地区,其战斗力又差于汉民族的战斗力,因此他们成立的政权就少。
在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中,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基本都局限于局部地区,而且针对的主要是汉民族本身,他们的要求类似于现在的区域自治,对统治阶层的国家政权影响不大。
但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却是全面的,他们既是同汉民族在民族之间的冲突,更是想推翻汉民族的统治,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政权。
因此本人介绍的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
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有的学者称之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统治汉民族的少数民族,如果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来统治汉民族文化,那必定得不到广大汉人的拥护,其统治肯定不会长久;如果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汉民族文化中,用汉民族文化来统治汉民族,那其最终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因此,汉民族以其儒家文化的渊博学问和博大胸怀,最终将游牧文化融化于自己的文化中。
北方少数民族也称为北方游牧民族,按先后的年代和地域,大体上可以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丁零(敕勒)部分、东胡部分、通古斯部分、匈奴部分、突厥部分、羌藏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2)——匈奴(2012-12-24 ) (1)西周时期的游牧民族匈奴应该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西戎的一部,当然那时戎、狄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故也有人说匈奴是狄人的一部,其祖居在阿尔泰山脉东南,以后逐步向东迁徙到现在的蒙古高原。
也有人认为,周朝时的犬戎(也叫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等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也有人认为匈奴在夏朝时称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猃狁,战国后才称匈奴。
大约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武王姬发在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任国王帝辛)的许多罪状,鼓动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
这时候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人武装起来开向牧野。
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
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后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王室贵族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联合土著居民建立了“箕氏侯国”即箕子朝鲜,自高丽朝开始,箕子被尊为朝鲜民族的祖先(但是,在朝鲜和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最早在朝鲜建国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檀君王俭,他于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被称为“古朝鲜”)。
箕子朝鲜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西周建立后,对宗族和功臣实行分封制。
先后分封的王国有山西的魏国(后迁都大梁)、河北的燕国(召公)、山东淄博的齐国(姜尚)、山东曲阜的鲁国(周公旦)、江苏苏州的吴国、河南宛丘(淮阳)的陈国、河南商丘的宋国(商朝的微子启)、河北朝歌的卫国(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到周成王时,又分封了山西河津晋水旁的晋国和河北邢台的邢国。
在夏朝时期,夏人自称华夏人,将与自己不同族的称为戎狄人,西部主要称为戎人,也称西戎,北方主要称为狄人,也称北狄。
在商周时活动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陕西的主要是戎族的犬戎部(义渠戎部),活动在山西北部的主要是戎族的北戎部(也叫山戎)等,他们的北边是狄人的部族,其中狄人的一只鬼方部在阴山一带活动。
义渠戎从商朝时期就与商王朝发生过战争,到西周时期,更是多次与周王朝发生战争,后被周王朝打败臣服于周。
公元前1045年,武王姬发崩,幼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便由周文王姬昌的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姬旦(亦称叔旦、周公旦)摄政当国,姬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
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
后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周公旦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
后建成周洛邑(洛阳),作为东都。
周成王死后是周康王,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史称“成康之治”。
康王死后是周昭王,昭王南巡时在汉水溺水身亡,其子姬满约于公元前976年即位,是为周穆王。
他继承了父亲扩充疆域的壮志豪情,即位后东征西讨。
东至九江,西抵昆仑,北达流沙,南伐荆楚。
实现周王朝对天下诸侯蛮夷的大一统。
周穆王在位时,西周的西部地区经常受一些游牧部落的攻掠。
为保卫西部边防,周穆王曾两次率军西征,大败西戎各部落,俘虏过五个部落首领,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这是中国与西域进行交通的最早史书记载。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正妃。
传说她居住在昆仑之丘、瑶池之滨。
根据西晋时期发掘的战国古墓中的书籍《穆天子传》记载,西域打通之后,周穆王于公元前964年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西游活动(一说是西征西戎),到了昆仑山,览过黄帝的宫殿,又向西走了几千里,到达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即西王母之国。
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他。
据史书记载,周穆王自镐京至西王母之邦,行程共1.21万里。
过去学者们认为,按照故事中所说的里程,西王母之国应在西亚或欧洲的黑海、里海之间。
但在1992年中日两国关于《穆天子传》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中国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长。
因此,西王母之国应在今新疆一带,这一观点与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长安至锡尔河流域的康居有1.23万里的记述是一致的。
穆天子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通过他的征伐,周王朝顺利扩大疆土,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统治者积累的强国之本基础上,得以展现的大邦周威信的强势证明。
然而,常年征讨,也使得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周朝的最后三代国君: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把国家弄的十分混乱,老百姓民不聊生。
西周周穆王时期,秦人(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嬴姓)的先人造父善于御戎(驾驭马车),为周穆王负责驾车。
周穆王十七年,徐偃王叛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为周王室平乱立下大功,周穆王因为此次的战功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
其后,在赵城造父的一支以后就以赵为姓氏,后造父的七世孙赵叔带因不满周幽王无道,离开周到了晋国,投奔当时的晋文侯,叔带下传赵衰、赵盾诸贤臣,后到赵襄子时期与韩、魏三家分晋,成立赵国。
造父的一个侄孙叫非子,被西周第8代王周孝王安置于汧(qiān,〔~水〕今千河的古称,源于甘肃省,流经陕西省入渭河。
)、渭之间管理马匹。
因为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地(甘肃天水),作为周朝的附庸,继续其族姓嬴姓的祭祀,因封于秦地所以号曰秦嬴,其族人被称为“秦人”。
到秦襄公时把都邑迁到汧邑,今陕西陇县。
自西周后期起,由于西周王朝开始由盛转衰,西部的戎族(西戎)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部攻陷镐京,周幽王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灭亡。
周幽王死后,犬戎兵退走,西周贵族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
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是在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雒(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国、晋国辅助下立国。
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襄公因为护送平王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这样秦正式立国为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