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更是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开放的育人观念、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执教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一、规范的职业道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爱国、爱家、爱人的学生;一个忠诚慈祥的教师,才能培美出诚实善良的学生。

学生素质的提高,道德观念、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熏陶他的教师的素质形象。

规范的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更是推动素质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二、开放的育人观念。

素质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更新。

为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适应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形势,每位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育人观念。

(一)新人才观。

即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

只有促进人人成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二)大教育观。

即与大生产、大科学相适应的教育观。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三)人本观。

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求知。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

三、广博的知识储备。

大学之大,在大师也;大师之大,在大识也。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先得装满自己一桶水。

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如下三方面:1.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

2.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

3.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四、扎实的执教能力。

为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形势的发展,教师应具备多方面能力。

(一)表达能力。

教师的表达能力由多种因素构成,主要有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形体表达和符号图表表达能力。

(二)动手能力。

包括实验、测绘、制图以及专业的操作技能等等,是指教师对研究专业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数据采集、修理和分析,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三)动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实验实、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使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育能力。

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的能力,未来的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教书时刻不忘育人,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并通过学生个体内化,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和行动。

五、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如何把四化建设对教育提出高素质人才需求转变为教育改革的动力,需要教师去大胆创新,敢于在教学实践中求新、求奇、求异。

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规范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