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一.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内容记述了一个不懂得识文断字、愚昧迷信,但却淳朴善良、关爱孩童的保姆。
看似对其愚昧迷信、粗俗的批判,背后实则隐藏了作者对她善良品德的赞美。
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在生活繁琐中发现爱,尊重和赞美具有善良品德的人。
在写作手法上,本文详略安排得当,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示范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求知欲高、自我表现欲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安排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初二(6)班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以他们未知的知识为引子。
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另外,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管理学生的情绪,以群体为主,以整体约束个体。
三.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如“絮说”、“惶急”、“骇”……的读音,理解“惶急”、“惧惮”、“渴慕”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熟悉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感受作者在这些事件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在文中寄予阿长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和祝福。
3.通过事件分析,结合文本,了解阿长饶舌多事、大大咧咧、守旧规矩、地位卑微但却热情、善良的人物形象。
4.了解描写、叙述等表达手法,学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方法,体会这些写作方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说明:其中1是教学基础,3和4是教学重点,2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复述法、谈话法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如“絮说”、“惶急”、“骇”……的读音,理解“惶急”、“惧惮”、“渴慕”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熟悉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感受作者在这些事件中的情感变化。
3、通过对事件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初步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予的对阿长祝福和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说明:其中2和3是教学重点。
二、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帝江和刑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山海经》的知识导入课文。
幻灯片展示帝江和刑天的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出自哪本书?(明确:帝江和刑天,然后对《山海经》进行简单的介绍,《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神话故事,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等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说了这么多与山海经有关的知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了吧?(明确: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如此具有吸引力,难怪鲁迅先生小时候对它如此渴慕!(二)作者介绍和叙事散文文体简介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他就是?(鲁迅)对,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关于他的介绍。
请看PPT,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并填空,鲁迅,原名预备起:(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所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而已集》《二心集》等)读完之后,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选自哪部作品?(明确: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先生在中年的时候回忆童年、少年、青年的时光所作。
既然选自散文集,那么这篇课文的文体就是?(明确:散文,或叙事散文,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散文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在此细说叙事的定义: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同学们可以以这篇文章为范文,通过学习、模仿和创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字词读音和释义师:对课文进行学习前,我们先熟悉一下生字词。
请左边四排的同学读前两行,右边四排读后两行,坐在中间VIP位置的同学做裁判,看看哪边的同学读得声音洪亮、正确率也高。
絮说预备起。
【读完之后根据VIP的发言进行表扬,同时纠正读音】师:大家会读,那么大家都明白它们的意思吗?同学们请认真看幻灯片上的词语解释,先读左边的词语,再在右边找到它的意思,大声读出来。
再看看并将自己不太懂的抄写下来,养成积累基础知识的习惯,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大家都会吗?那老师再问问58页的“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明确: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郝懿行是人名,所以这是说这本书的注释是郝懿行所著。
)(四)课文初读1、“阿长”的这个称呼由来。
师:熟悉了生字词之后,我们现在开始对课文进行学习。
刚才老师说过这篇课文是叙事散文,那么它所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呢?(板书:人:阿长)她真的叫阿长么?(不是)哦,不是,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第二段)那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段,阿长其实是另一个人的名字对吧。
在这一段,我们看到阿长是因为补真阿长的缺才有了这个称呼的,而她自己的姓名就这样被遗忘了。
可见阿长其实是一个身份怎么样的女人啊?(卑微)2、题目为什么用“阿长”而不用“长妈妈”或“阿妈”?师:既然说到了阿长姓名的由来,我们再看回第一段,看看大家对她的称呼是什么?(明确:长妈妈、阿长、阿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阿长有那么多称呼,那么为什么作者在多年后写这篇文章时要用“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或者“阿妈与山海经”呢?(这个环节可以前后四个同学一起探讨、巡堂分析学生的答案大致分为几种。
)若学生答出与作者在文中前几件事情的不耐烦、讨厌的情感态度有关系,则转入第三个问题。
若学生未答出,可给予引导,或者老师谈谈自己的一两个看法,再引出与情感态度有关,转入第三个问题。
师:谈谈自己的看法,阿长虽然是作者憎恶她的时候才这样称呼的,但是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了,用“长妈妈”与作者的年龄和身份不符合,“阿长”显得更合适。
至于“阿妈”,在那个时候或许是乡下对保姆的统称,用这个统称则没有“阿长”这样特指一个人的称呼合适,阿妈在现代汉语还是妈妈的意思,若是用阿妈不知道的人还会误以为是写他的母亲呢。
同学们觉得呢?那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用“阿长”是跟鲁迅先生在文中对阿长的一些事的情感有关。
那同学们就先找找文章中写了哪些事,作者对这些事的情感又是怎样?。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找得又快又好!找到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事件和情感会板书,找到作者抒发情感的句子之后全班一起朗读。
)分析了事情和情感之后给出另一种说法:作者在文中前面提到的许多事情中都表达的是不耐烦、讨厌等情感,若是用长妈妈会显得名不副实,用“阿长”则更贴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阿长”,这种说法和老师的看法都只是提供给同学们的一个参考,但同学们的看法也要言之有理。
)然后转入第四个问题。
3、课文记叙了哪些事?作者对这些事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接第二问的第一种情况)师:与作者对阿长有些事的情感态度有关,那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事让作者有不耐烦、讨厌等不好的情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是什么事?对这些事作者分别又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看谁找得又快概括得又好?找到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分析了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谋害隐鼠、教我麻烦的规矩要我吃福橘之后)但是,作者在这篇文中仅仅写到这几件让他不太喜欢的事吗?还有哪些事?对这些事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明确: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产生了敬意、萌生了新的敬意。
)【事件和情感都会板书,找到作者抒发情感的句子之后全班一起朗读。
】4、文中这些抒发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具有什么作用?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也读了一些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啊?(明确: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的线索)5、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予了对阿长什么样的情感?师:文中除了这些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外,还有没有哪些段落是抒发作者情感的?(明确:最后两段)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看看作者在这两段中,又抒发了他对阿长怎样的情感?(明确:倒数第二段,通过叙述阿长的辞世、青年守寡表达了他对阿长的同情,还有对她的辞世、忘记她的姓名经历表达作者阿长的怀念,最后一段则抒发了作者对阿长深深的祝福之情。
)(五)小结师:通过对文中所叙述的事情的梳理,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体会,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是作者通过回忆与阿长的许多事来表达他对阿长的怀念,在文中最后还抒发了对阿长深深的怀念和祝福之情。
(六)作业布置:找出文中表现阿长人物形象的句子,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七)板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鲁迅人:事:情:阿长名字的由来同情阿长切切察察最讨厌睡觉摆“大”字无法可想教我麻烦的规矩不耐烦要我吃福橘总算已经受完(解脱)讲长毛的故事萌生敬意给我买山海经产生了新的敬意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描写、叙述等表达手法,学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方法,体会这些写作方法的作用。
2、通过分析事件,结合文本感受阿长饶舌多事、大大咧咧、守旧规矩、地位卑微但却真诚、善良、热情的人物形象。
3、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作者对阿长的感激之情,深入感受作者在文中寄予的对阿长的深深的怀念和祝福。
教学目标说明:其中1是教学重点,2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对话法、讨论法、三、教学过程:1、师生共同回忆上节课所讲的与阿长有关的事件。
2、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文章记叙了这么多与阿长有关的事,通过这些事的记叙我们可以感受到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完成“阿长是一个(身份、外貌和性格特征的词)的人”的句子。
【以学生自愿回答为主,或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讲析: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
摇着我的肩”。
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
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欣喜之态溢于言表。
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然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长妈妈将福橘“塞在我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