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交通让座情况调查与研究

公共交通让座情况调查与研究

中国民航大学《形式与政策(2)》调研报告公共交通让座情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刘晓宇专业:物流管理姓名:陈浩良学号:141241303目录前言 (2)正文 (3)一、调查情况介绍 (3)二、调查结果分析 (4)(一)调查结果归纳总结 (4)(二)结果分析 (6)三、解决措施建议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附录一(调查问卷) (10)附录二(访谈记录) (11)从退伍复学至今,为了办理各项业务,经常在天津市内乘坐地铁和公交车长途出行。

在体验到天津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的便利的同时,有些现象却较天津公共交通出行的发展更引起我的兴趣,那就是在这之中的诸多道德问题。

在几年前,愿意为弱势群体让座的人是非常多的,经常一个老人上车,瞬间空了一片座位,就为了照顾这位老人。

而在近年来,愿意让座的人越来越少了。

的确,我心里有时也觉得不能过分苛求别人,毕竟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帮忙这种事本来也强求不得别人。

但是,我们却也应当看到这种行为的持续发酵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纽带的建立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面对着生产力巨大发展带来的冲击,或许我们还缺少一定的缓冲时间,但是,在这种新的前进的势头的催动和冲击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保持热忱。

而非任由某些的冷淡行为的持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已经不仅仅是一次,在666上看到有老人上车,很多年轻的面孔就闭上眼睛,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我心里不禁就困惑,我们的航大学子是怎么了?在14年我刚入学时还不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我也可以看到,在很多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热情地伸出援手,被帮助者也是感谢不已甚至左推右拒,不想麻烦别人。

这个时候,我总会感觉到非常温暖。

原来我们的社会还是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

这些行为更进一步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在看到选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课题。

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调查能给参与调查和研究的人带来更多的启发。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计可回收问卷50份,主要发放对象为中航大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及其他社会人员。

访谈对象将以街头随机抽取为主,抽取从老人到少年各个年龄段男女不定的访谈对象共8人。

调查时间计划为12月5日至12月10日。

公共交通让座情况调查报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物流管理成员名单:陈浩良(141241303)一、调查情况介绍整个调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卷调查(12月5日至12月7日)第二阶段是访谈调查(12月8日),第三阶段是总结分析阶段(12月9日)。

下面我来分阶段对调查进行一个扼要介绍。

(一)问卷调查阶段(12月5日至12月7日)针对一些基础的问题,就前言中我所看到的几个现象提出了几个具体化的问题,希望可以看到大众的看法,分析其中的联系。

调查问卷详见附录一。

问卷的发放采用了问卷星制作和发放的方式,也省去了因在校学习、上课导致的回收问卷困难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缺点。

在问卷中,就能够看出,参与调查的青年人居多,中年人很少了,所以分析起来就有很大的片面性。

也正是考虑到这种片面性的存在,所以我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部分修改了原计划中的对各年龄段的人都抽样进行访谈的内容,主要针对覆盖不到的中年人部分进行了访谈,希望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数据。

截至12月7日,共计回收了47份问卷,年龄覆盖了除未成年人以外的基本各个年龄段。

第一阶段已经顺利结束。

(二)访谈调查阶段(12月8日)根据回收问卷中遇到的问题,我就按照修改后的问卷在新立地铁站对中年人进行了访谈调查,共对5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接受采访的有两位。

另外,发动家长帮忙,在山东省乳山市收到了两段访谈录音。

也就是共有4份访谈的记录,在整理出来之后,我发现在这个年龄段,想法看法基本都很相似。

发觉到这一点后,我马上翻阅了问卷的记录,发现几份中年人答的问卷内容也和访谈得到的内容非常相近。

这实际上已经可以表明这一代人的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

因此在这一发现之后,我就结束了对于中年人的访谈调查。

(三)总结分析阶段(12月9日)调查进行到这个阶段,主要的实地数据调查收集已经告一段落,现在要将前面收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汇总,得到关于公共交通上让座情况的一些结论和衍生出来的更为深刻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将调查的分析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问卷结果及访谈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第二部分是有关的分析和感言。

(一)调查结果归纳总结这里我们按照问题的内容进行。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在公共交通上会不会给行动不便者让座的问题,结果如下:从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人会给他们让座,只有少部分人有时会让座,却不会有人坚决不让座。

而选择有时会的几位受访者基本都是在30岁以上岁数的人。

第二个问题,则是心中的标准问题,让座该不该,我们有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让座,并有很少的人认为不应该或者说不准。

而做出后两点选择的全部是16到30周岁的青年人。

第三个问题,是对做出了让座举动的人的看法,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前言里提出的那几个冷漠现象的一种外部的客观原因。

果然,不受触动的占了不小的比例,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这就是想出风头。

而有这些想法的人和第二个问题中认为让座不应该和说不准的人基本重合。

第四个问题,如果这些需要帮助者请你让座,我们看一下大家会有哪些举动。

我们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人认为要看寻求帮助者的态度,但是大家也都同时选择了让给这些有需求的乘客,而不是不去让,哪怕心里再不好受也会选择帮助他人。

第五个问题,调查了对于不让座行为的看法,可以说大家基本上都认为自己一定会让的,但也觉得车上人让不让是其个人的事,不能单纯就去谴责这种行为。

第六个问题,是大家对于让不让座的这一举动的选择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我们看到,各个选项都有不低的支持率,不得不说我的估计基本是准确的。

其中价值观、受教育水平、家长教导是更为主要的原因,而车上其他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项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因势利导的解决方案有很大的帮助(二)结果分析根据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的最令人欣慰的就是我们的社会上更多还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哪怕自己觉得让不让座无所谓,也不会拒绝向别人伸出自己的援手。

网上调查显示,97.4%的网友回味老人让座,和我们的调查结果基本是相符的【1】。

而实际上,我们问卷问题的编写也做了一定的讲究,从自己让不让到别人让不让,再到总体的影响因素及本人想法,遵循了一个由己及人、由小入大的一个逻辑关系。

在选项上还根据心理学的内容,为了防止思维惯性做了乱序排列。

果然也得到了一些比较真实的结果。

下面我就对得到的几个结果和分析的过程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1.让座是一个行为的底线而非思想道德的底线。

我们可以从结果中看到,不论持有什么观点,不论对于让座这一行为的认知怎么样,所有人都会选择让座。

很多人是自愿的,也有很多人实际上是做了一个不情不愿的事情。

在以往的报道中,不乏强迫年轻人让座并引发纠纷的老人以及病弱中年轻人没有被体谅反而“被让座”这样的事例。

这也变相使更多的人认为,如果寻求帮助,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才可以得到帮助这样的思想逐渐变成主流。

往常来看,不让座这一行为往往得到了很多的骂名,很多人觉得年轻人就该给老人让座,长春一个男子未给中年妇女让座被扇耳光,济南、杭州等地都曝出过因不让座而遭“掌掴”的新闻【2】。

这些实际上都讲了关于让座的很多人的态度。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之后,我们对于让不让座的态度逐渐多元化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去理性的看待这个事情,而非简单地进行道德批判甚至绑架。

越来越多的人将让座这一事情回归事件的本质,就是帮助问题。

“帮了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样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挂在嘴边。

但是回到开始的调查数据,很多人讲是会讲无所谓,而在方便的时候,更多的人还是会让座给有需要的人。

不道德批判,不道德绑架,尊重别人的选择,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更新的对于让座的想法。

所以说,让座,只能是一个行为的底线,跟多人愿意做,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再去把这作为一个思想道德的底线来批判别人的思想过分、没有道德。

2.让座行为的发生与否与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所讲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车上环境,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教育文化环境。

车上环境就是公交车上的硬件设施和人们乘坐时的心态所组成的一个多元的环境。

营造一个温馨的或是带有暗示性的车厢硬件设施是现在最为普遍的想法。

基于人机工程学和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已经有一种公交车电子声光让座系统被设计出来【3】,也有很多人提出将“鼓励让座”或是“老弱病残孕专座”这样的标志变得更明显一些,从而从硬件环境上激起大家的让座的热情。

也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暗示。

个人的教育文化环境实际上指的就是个人受教育、家庭观念以及个人价值观结合所造就的一个环境。

这个因素是一个主观因素,也是主要因素。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影响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价值观,也会引发同样的行为。

甚至车上环境也是影响了行为人的心理,从而促使或者是阻碍行为人做出相应的行为【4】。

举一个不想关的例子,《十二公民》中,出租车司机认为富二代可能是杀了他的父亲,那就一定该死,哪怕骂了他爸爸,动了他爸爸一下就一定该死!这就是价值观中对于敬老的一种过分曲解。

让座问题如果涉及到强迫,那也就是这样一种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过分曲解,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而这种道德绑架往往就最常见地通过车上环境和个人教育文化环境相结合来强制影响行为人的行为。

因为这种行为影响发起人的过分的行为,这种不合理的方式逐渐引起了舆论的批评。

所以也衍生了上面更为本质化、更为人性化的观点。

对于这个“让座”问题,我们的见解也逐渐回归了行为的本质——帮助上。

3.解决“让座”行为衍生的种种矛盾,弘扬优良文化的根本是解决“冷漠”问题。

随着“让座”行为有关的讨论和行动持续热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主流观点认为:“让座”行为是一种个人行为,让座要鼓励,不让座也不能一味批判,而应该理性地去看待。

实际上从调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只要寻求帮助者有一个好的态度,只要被询问人比较方便,基本上都是能够帮人一把的。

这里所提起的“冷漠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这种“冷漠”实际上来自帮助的双方,寻求帮助者和被询问者双方有一方的冷漠,就会导致帮助行为的不成立。

而根据现在的报道,提到的更多就是例如“女子因痛经不让座被老人打骂被迫提前下车”、“小学生让座晚一步被骂一路”【5】、“年轻姑娘不给老人让座,老人直接坐到其腿上”【6】、“不让座小伙被连扇五耳光”【7】等等。

根据可靠数据,有44.9%的青年人遭遇过“被让座”,而且常是在自己非常疲累或不舒服的时候发生的【8】。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冷漠更多来自于寻求帮助者。

有这样的寻求帮助者,自认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就为所欲为,行苟且之事,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于国家的文化、道德秩序甚至是法律制度的败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