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内皮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通过角膜内皮层检查,估计其功能状态。
2.诊断某些眼病,如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3.评价某些疾病对角膜内皮的损害。
4.指导角膜接触镜的材质选用和佩戴方式。
5.评价内眼手术可能造成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风险。
6.指导前房内给药。
7.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优选高质量供体材料。
【禁忌证】
1.角膜大面积擦伤。
2.角膜基质层水肿。
3.角膜浑浊。
4.结膜、角膜感染。
5.角膜穿孔。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角膜内皮层检查以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法(specular microscopy)常用,它可分为非接触型和接触型检查法两种。
也可以通过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进行检查。
2.非接触型接触法更适用于儿童、心理紧张或角膜有术
后新鲜伤口的患者。
(1)受检者头部放置托架上。
(2)机器自动取像,根据所拍摄的照片分析角膜内皮的形态、大小。
(3)点击细胞数目分析角膜内皮的细胞密度。
也可应用计算机直接分析角膜内皮的细胞密度及大小。
(4)可对角膜上、中、下、鼻侧、颞侧几个点的内皮进行检查。
(5)分析后打印结果。
3.接触型检查法适用于配合检查的成年受检者。
(1)首先进行角膜厚度测量。
(2)用0.5%丁卡因滴眼液滴眼,进行角膜表面麻醉。
患者头部固定于托架上,物镜须接触患者角膜。
(3).
(4)调节焦点使图像清晰。
(5)进行摄像或录像。
(6)分析检查结果。
【注意事项】
1.进行角膜内皮层检查之前,需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2.结果定性分析的内容包括:细胞大小一致性、细胞形态一致性、细胞内或细胞间有无异常结构。
3.定量分析的内容包括: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细
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等。
4.非接触型检查法所得图像的放大倍率较低,照相范围较大,所见内皮细胞数目多。
但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分辨率较差,仅可宏观了解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有无空泡或滴状赘疣。
5.接触型检查法成像清晰,且图像放大,便于观察。
但检查时须滴用表面麻醉药。
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呈六角形,镶嵌连接成蜂巢状。
随6.
年龄增加细胞趋于变性,细胞密度逐渐降低,细胞面积逐渐增大。
正常人30岁前,平均细胞密度为3 000-4 000/mm2, 50岁左右2 600-2 800/mm2 , 69岁以上为2 150-2 400/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