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南: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全文)2014-08-01 18:04:27 来源: 网易财经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成长阶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最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
如何正确理解和逐步落实这一战略目标,需要突破影响广泛的三个思想误区:(1)将经济结构的转变局限于三次产业的框架,进而将第三产业局限于为服务业。
(2)将产业升级局限于加工工业进步;(3)将提高“创新力”局限于增加科技因素,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最终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GD P总量的目标。
上述三个思想误区源于“传统经济学”对人们的影响和束缚。
这里所说的“传统经济学”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即以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学。
恰恰这样的“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迅速演变的真实经济世界。
至少自1990年代以来,在主要发达国家,以IT产业为火车头,在推动全球化的同时,经济发展已经和继续超越物质生产和三次产业的框架,非物质生产的价值总量已经大幅度超过物质生产的价值总量,从事非物质生产的人口全面超过物质生产的人口,经济高度知识化和智能化,基本实现了从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转型,从物质生产部门为主向观念生产部门为主的转型,率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信息时代。
美国是实现这样转型的标志性国家,一方面完成物质生产部门向海外转移,一方面非物质部门在本土全面崛起,观念生产部门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比重持续上升,成为观念生产大国。
因为这样的历史大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内涵快速而剧烈地演变,不仅农牧时代基本消亡,工业时代也渐行渐远。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是取决于有怎样的装备水平和物质产品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创新团队的规模、观念产业发展水平和观念财富多寡。
在过去三十余年间,我国已经成为农业和工业生产的第一大国,但是,观念生产部门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以新的“衰荣”观看世界,否则便会错过时代的列车而不知。
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
传统经济学不仅不再可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决策的理论基础,而且可能误导我国经济在传统物质生产,传统工业化道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的徘徊甚至停滞不前。
现在到了用全新经济学补充和替代传统经济学的历史时刻。
经过多年思考、探索、研究,我们提出“观念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就是适应新时代和新经济的一种努力。
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们愿意和大家分享“观念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这是我们首次将这一研究成果公示,期望“观念经济学”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思考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之路。
1. 观念产品和观念产品价值观念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念经济,观念经济的主体是观念资源和观念资源转换的产品。
1.1.观念产品定义一般来说,观念产品是不以物质和物理形式,而是以信息和观念形式存在的产品。
观念产品可以是精神产品,其价值基础源于观念属性,而非物理属性。
例如,小麦是物质产品,文学作品则是观念产品。
自古以来,就存在观念产品,只不过在农业和工业时代,观念产品数量和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对国民经济影响有限。
在现代信息社会,观念不仅是思维过程的一个系统集合体,包含着欲望、经验、知识和思想等基本要素,并不断演绎成不同类型的观念产品,形成各类观念产品部门,渗透和影响着传统物质产品。
观念产品可以没有有形载体,例如古代传说,数学原理等等。
但是,更多的观念产品需要有形载体。
那些具有物理性质、承载观念的物体我们称之为“载物”。
载物可以是物质产品,如承载文字内容的纸张;可以是非生产的自然物,如承载情怀的秀丽山水;可以是服务过程,如令人感动的戏剧演出。
并非所有观念产品都有商业价值。
只有当观念产品具有权利专属性和观念认同时,才具有商业价值。
也就是说:第一,具有权利专属性,非公共物品。
牛顿定律是具有科学价值的观念产品,但是因为没有专属性,就没有商业价值。
第二,具有观念的认同,也就是有人认同其价值并愿意付费。
N BA 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观念产品,因为它得到广泛的价值认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更多的产品是复合产品,即物质产品注入了“观念”,是物质产品与观念产品的复合产品。
例如时装,是物质的布料与观念的设计、时尚元素的复合产品。
见下图:复合产品1.2.观念产品分类观念产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资源型态的观念产品。
例如,自然景观资源,传统文化资源,教育和科学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
旅游业是主要依赖自然景观的观念产品;第二类是加工型态的观念产品。
例如,各类不断升级换代的“软件”。
一般来说,实现第二类观念产品型态需要具有特定智力、秉赋、创造能力的团队;第三类是最终消费型态的观念产品。
这类观念产品的主体是常态性观念产品。
例如,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设计、数码娱乐、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与印刷在内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属常态性观念产品。
在最终消费型态的观念产品还有特异观念产品。
大众化“微乎产品”,小众化“奢侈产品”,用于炒作的“忽悠产品”,以及“虚拟”产品则属于典型的特异观念产品。
在现实观念经济中,特异性观念产品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1)微乎观念产品。
这类产品的载物成本低,观念附加值低,产品价格低,对人们的支付心理影响甚微,属大众消费品。
网络产品的主体属于微忽观念产品,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2)奢侈观念产品。
这类产品是必要产品之外的产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包括纯观念的,也包括复合产品,有着物理和物质载体,例如爱马仕品牌产品、高档化妆品等。
毒品是一种特定的奢侈产品。
人们在消费毒品过程中,产生某种精神幻觉和快感,进而形成病态依赖。
越是有依赖性的奢侈产品,越容易形成高价和高额利润。
(3)忽悠观念产品。
这类产品的载物成本很低,销售价很高,观念附加值很高。
通过对忽悠观念产品宣传、灌输,制造特定的观念,创造出很高的观念价格。
这种产品的观念价值往往是不稳定的,价格大起大落。
忽悠产品又依载物特性分为三种。
一是不可再生产品,如古董;二是有限供应品,如和田玉和冬虫夏草。
三是可无限供应又主动控制的产品,如茅台酒。
(4)虚拟观念产品。
例如,债券和股票。
1.3.观念产品特征与通常的物质产品比较,观念产品具有明显的精神性、内在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至少可以罗列出观念产品这样一些具体特性:(1)差别性,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2)有限性,不可重复和复制;(3)与知识产权存在直接和间接关系;(4)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非对称性;(6)可供生产性使用和消费性使用;(7)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概念消失;(8)使用价值的不可度量;(9)生产的非指标化和不存在质量标准;(10)所需设备投资比重低下;(11)没有折旧;(12)产品升级换代机制不同;(13)低能耗和少污染;(14)产品的不可预测性;(15)传播模式的快速和广泛性。
(16)产品销量体现价值;(17)产品消费可以是超前和滞后;(18)产品和用户欲望、敏感和情绪的相关性显著;(19)传播方式可以是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介,基本不需要传统交通运输;(20)增加产出,不需要增加库存;(21)具有派生和延伸能力;(22)自我升值机制;(23)消费者容易形成依赖性和上瘾性。
1.4.“认同”与观念产品的价值和价格价值是人类的一种主观判断,离开人的主观认知,世界上并没有价值存在。
人类经济生活一旦进入市场环境,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产品,其商业价值都主要决定于经济活动主体对其价值的“认同”程度。
观念认同的过程就是观念价值形成的过程。
观念价值认同的规律就是观念价值本身的规律。
尽管观念产品具有潜在价值,潜在价值并非天生就有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供求双方对产品价值的认同。
观念产品提供方显然对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是认同的。
消费者的认同是观念产品的潜在价值变为实际商品价格的前提。
例如,一个艺术产品,惟有大家认同方可形成商业价值。
王菲、麦当娜的商业价值,来自听众的“认同”。
即使有些歌手比她们唱得更好,因为没有被大众认同或足够认同,其产品就没有价格,或没有足够高的价格。
“认同”是一种主观现象。
人们对观念产品价值的“认同”是多因素、多样性、多属性的,会因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制度、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心境,不同年龄,导致不同的价值认同。
“认同”包括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
例如,人们对色彩的认同常常是主动的;而广告引发的认同则属于被动认同。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观念产品价值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关注”与“体验”两个途径实现。
所谓“关注”是消费者在心理、学习和信息的刺激下对特定产品产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所谓“体验”是消费者通过身体的特定部分对特定产品消费的经验过程。
“关注”与“体验”互动,可以互为前提。
1.5.观念经济不再适用“劳动价值论”《资本论》的理论核心之一是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劳动时间价值论。
用劳动时间作为尺度度量价值符合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经济生产状况。
那是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在生产简单、同质、可替代的物质产品时,人们认同把简单劳动时间作为交易尺度。
但是,对于观念经济,劳动价值论丧失了普遍意义。
即使在古代,涉及观念产品,绝不会按写作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甚至劳动时间的倍数进行交易。
因为简单物质产品的产出与劳动时间成正比;观念产品的价值与劳动有关,却与劳动时间无比例关系。
例如,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的价值与其书写时间长短没有关系。
唐伯虎画作,也是如此。
简言之,劳动时间价值论只是观念价值论在简单物质产品生产中的有限体现,是衡量物质产品价值的尺度,在观念产品面前很难有统一的时间尺度。
所以,石油价值是国际化的,在世界各国都有相同的价值认同;而中国相声的价值是非国际化的,基本局限于本土和海外华人的认同。
2.观念经济学的新“公理”观念经济学不仅挑战,并且颠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公理”,构建新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2.1.“有限竞争”VS“完全竞争”理论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
在传统经济学中,物质产品生产,特别是必要物质产品生产,以及市场供应的产品是无差别的,所以可以实现充分竞争。
观念产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商品,必须具有唯一性或差异性,必须受到产权的保护。
因而,观念产品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垄断”性质。
在观念生产领域,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根本不存在。
即使存在竞争,也是有限竞争,而非“完全竞争”。
2.2 “边际效用递增”VS“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是传统边际价值论的前提,也是供需曲线的前提之一。
边际效用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对物质产品的生理体验基础之上。
但是,人类对观念产品的心理体验不是效用递减,而是效用递增。
“粉丝”就是由反复多次消费所构成的群体。
“粉丝”的每一次消费效用高于最初消费的使用效用。
“粉丝”形成原理在于,人们对一个观念产品的消费,需要一个培养、学习、养成的过程,其间包括不断加深认识、呼应、强化与认同,所以呈现的过程不是“边际效用递减”,而是“边际效用递增”的反复使用和消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