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常用字

古代汉语常用字

常用词(一) 60字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圆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帅姑女族党雠河防城池田馆1、【言】(一)动词。

说话,说。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

”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

”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

平原君自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

话,言论。

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经三百篇。

)又一个字为一言。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就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又如“五~诗”,“七~诗”。

2、【语】(一)动词。

谈话。

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

”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yù。

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

”论语阳货:“居!吾~女。

”(居:坐下。

女:您。

)(三)名词。

言论,话。

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

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

”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就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就是指回答别人得问话,或就是与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这就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得“叹而言曰”,就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得“岂敢言病”,“言病”也就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得“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就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得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她指,不能指谈话得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得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得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得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得“告诉”这一意义,就是“言”字所不具备得。

“谚语”一义,更就是“言”所没有得。

3、【谓】(一)对〔某人〕说。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

”论语公冶长:“子~子贡曰。

”(二)叫,叫做,认为。

诗经王风葛藟:“~她人父。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为指称,意指。

左传隐公元年:“其就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三)评论〔人物〕。

论语公冶长:“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里仁:“子~韶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时得音乐名。

)(四)通“为”。

左传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为。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辨]谓,曰。

“谓”就是“说”得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于“说”,“道”等于“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得就是“谓”得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4、【访】(一)咨询。

尚书洪范:“王~于箕子。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

”注意:上古汉语得“访”,就是咨询得意思,不可误会为探望。

“王访于箕子”,就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于“天道”得意见。

“穆公访诸蹇叔”,就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咨访关于袭击郑国得意见。

都不就是简单得拜访。

“访”得直接宾语就是事,不就是人。

所以第一例中有“于”字,表示箕子就是间接宾语;第二例中有“诸”字,它就是“之于”得合音,“之”指袭郑这件事。

(二)拜访(后起义)。

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才子,江岭作流人。

”(江岭:江西庾岭。

)引申为探寻[古迹,名胜]。

王勃滕王阁序:“~风景于崇阿。

”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其遗踪。

”(三)查访,侦查(晚起义)。

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缉纠结,皆归刑部。

”5、【请】请,请求。

左传隐公元年:“亟~于武公”。

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得意义。

第一种就是请您做某事。

左传隐公元年:“则~除之。

”第二种就是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请”后动词表示我得行为。

左传隐公元年:“臣~事之。

”在上古汉语里,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

左传宣公二年:“会~先。

”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以战喻。

”引申为请求给予,后面跟着得就是名词。

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制。

”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粟。

”6、【召】呼唤,特指上对下得呼唤。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引申为招致,导致。

荀子劝学篇:“故言有~祸也,行有招辱也。

”[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报】(一)断狱,判决罪人。

韩非子五蠹:“~而罪之。

”汉书张汤传:“传爰书,讯鞫论~。

”(爰书:录有犯人口供得判决文书。

鞫:详尽审问。

)(二)受了别人得东西以后,还送给她东西以为回答。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琼琚。

”引申为回答别人得恩惠或仇恨,即报恩或报仇。

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

”又引申为天对人得善恶得报复。

荀子宥坐:“为善者天~之以福,为不善者天~之以祸。

(三)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

战国策齐策四:“庙成,还~孟尝君曰。

”(四)给回信,答复。

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幸勿为过。

”8、【告】(一)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且~之悔。

”特指以大事报告祖宗或上帝。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

”(二)规劝,旧读入声,读如梏gù。

此义一般只用于“忠告”。

论语颜渊:“忠~而善道之。

”[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于复命,“告”字用于告诉,所以它们得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得意义上,“告”与“语”就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9、【谏】用言语纠正君父或尊长得过失叫做谏。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

”论语里仁:“事父母几~。

”(几:不显露,暗地里。

)10、【讨】(一)研究。

论语宪问:“世叔~论之。

”(讨:研究。

论:评论。

)引申为治理。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国人而训之。

”(二)声讨。

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贼。

”引申为征伐,征讨。

左传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

伐宋。

”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贪其土。

”(不庭:不来朝见。

)11、【反(一)翻转,颠倒。

诗经周南关雎:“辗转~侧。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手也。

”引申为相反,对立。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就是。

”又为反而,反倒。

诗经邶风谷风:“~以我为雠。

”(二)造反,叛乱。

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乎?”(三)回来。

左传宣公二年:“~不讨贼。

”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则冻馁其妻子。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引申为退还,归还。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

”28 (餐:同“餐”。

)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

”(旄:通“耄”,老人。

倪:小孩。

)又为反省。

孟子公孙丑上:“自~而不缩。

”(缩:直。

不缩:没有理。

)12、【复】(一)动词。

回来,回去。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

”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

”注意:“复”就是“往”得反面,所以说“往~”。

“复”又与“反”就是同义词(都就是“回来”),所以说“反~”。

“复”与“来”意义也相近,所以又说“来~”。

引申为回复,报复。

孟子梁惠王上:“有~于王者曰。

”又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雠也。

”又为还原。

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

”(辟:君。

厥辟:她得君。

指太甲。

)后代有“~辟”,“~位”。

(二)副词。

再,又。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斩汉一都尉。

”又淮阴侯列传:“水上军开入之,~疾战。

”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复”,不说“再”。

[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就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13、【舍】(一)宾馆,招待所。

庄子说剑:“夫子休就~。

”(请您休息,住在宾馆里。

)引申为房舍。

(二)住一夜。

特指行军或狩猎得临时住宿。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

”又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于翳桑。

”(三)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

”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

”(原:周邑。

)(四)放弃,不要,不取。

这种意义后来写作“舍”(shě)。

左传隐公元年:“食~肉”。

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

又僖公三十年:“若~郑以为东道主。

”引申为释放。

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

”又万章上:“始~之,圉圉焉。

”今仍简化为“舍”。

14、【次】(一)依顺序排列。

左传成公三年:“~及于事。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

”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词。

引申为次第在后得,等级较差得。

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

”又:“~之又不能拾遗补阙。

”(二)临时驻扎。

左传僖公四年:“师进,~于陉。

”又:“师退~于召陵。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于雀梁。

”15、【如】(一)往,到……去。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师。

”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齐,惠公~秦。

”(二)像。

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

”史记项羽本纪:“猛~虎,很~羊。

”引申为依照。

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

”[不如]不及,比不上。

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人。

”战国策齐策一:“自以为不~。

”(三)形容词词尾。

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严肃得样子),夭夭~也(很舒服得样子)。

”(四)如果。

论语先进:“~或知尔,则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五)连词。

或。

论语先进:“方六七十,~五六十。

”又:“宗庙之事,~会同。

”16、【驰】(一)马快跑。

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卒奔。

”(马驾车快跑,士卒飞奔。

)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

”特指驱马追击敌军。

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

”又成公二年:“不介马而~之。

”又为打马使快跑。

孟子滕文公上:“好~马试剑。

”汉书周亚夫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入。

”引申为疾行。

成语有“风~电掣。

”(二)传播,流布。

韩诗外传:“名声~于后世。

”孟浩然春燕诗:“英名日四~。

”(三)向往,奔向。

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魏阙。

”(魏阙:也叫象魏。

皇帝所居得宫阙。

相关主题